他是镇中学子 当年高考“理科第一” 他选择了读“汉语言”

逆袭少年回来了 带着他的长篇小说

3月17日,郑恩柏回镇海中学作分享。

郑恩柏与吴国平校长合影。

时隔多年,郑恩柏再次回到了聚光灯下。

2015年,因为浙江省高考理科第一名的身份,和北京大学汉语言专业的选择反差,以及高中时学业上的逆袭,让郑恩柏备受媒体关注。

后来,大学毕业工作两年后,他选择了辞职,全职写作,这让郑恩柏再次受到关注。

如今,伴随着第一部长篇小说《蛮与痴》的出版以及业内对这部文学作品的好评,郑恩柏又一次感受到了媒体的热情。

3月16日、17日,这位经历堪称神奇的镇海中学校友郑恩柏,在宁波做了三场报告:赴宁波图书馆的线下书友会之约,与书友们畅谈“一位青年写作者的‘蛮与痴’”;回到高中母校镇海中学,与喜爱文学的学弟学妹们分享自己的写作及成长经历;应邀来到江北区育才实验学校,为小朋友们讲解如何阅读与写作。

□现代金报 | 甬派 记者 王伟 通讯员 曾昊溟

理科第一名的他

选择了读北大汉语言专业

对于曾经的郑恩柏,人们好奇的是,作为2015年高考的浙江省理科第一名,他为什么会选择北大的汉语言专业?

时间回到2012年,一直生活、学习在温州苍南的少年郑恩柏,因为一次机会,进入了镇海中学理科创新班。然而,15岁的郑恩柏很快迎来了一次次考验:高一有好几次测试,成绩在班级、年级都颇为靠后。

之前有报道说,郑恩柏刚进高中,成绩排名在班级倒数第一,他及时改变学习态度、调整学习方法,发奋努力,结果一路逆袭成功。对此,郑恩柏说:“倒数第一,没这么夸张,但确实靠后,尤其是物理,当同学们考90多分的时候,我屡次不及格。我的同学们都太厉害了,他们大多是城市里的孩子,知识面比我广。其实我也没有特别的发奋努力,就是慢慢适应之后就好了。尤其到了高三,实现了比较夸张的进步。”结果就是,他以高考760分的成绩位居那一年的浙江省理科第一(当时的总分810分,没有7选3,没有赋分制)。

虽然成绩上有高峰和低谷,但回想高中三年,郑恩柏说,那是一段十分快乐的时光,因为镇海中学给了学生们非常充足的自习时间。于是,他给自己安排了喜欢做的事情和不得不做的事情。状态好的时候,他会去做那些不得不做的事情,状态一般的时候,他会去做喜欢做的事情,比如整理语文错题。

“周末的时候,我经常泡学校附近的书店,一待就是一个下午。当时学校还会在周末放电影,现在回想起来,很多电影都是很前卫、很好的。校园的环境也十分古朴优美,让人心情愉悦。”

理科全省第一与北大汉语言专业之间的反差,至今让人觉得好奇。不过,对于郑恩柏来说,这实际上是他寻找生命中“痴”的过程,找到了,其他一切便都不重要了。

从小到大,郑恩柏兴趣广泛,比如小学、初中时候的数学和科学竞赛,让他觉得很好玩,又比如高中时候的生物,他也觉得很有意思。他还是高中时校乐队的主唱。但随着阅读的深入,他对文学的热爱渐渐压倒一切。

“现在回想起来,我从小学到高中,读了不少书。鲁迅、沈从文、张爱玲……现当代很多作家的作品都接触了。而且,因为初中和高中都担任语文课代表,对语文也有一种特别的亲切感。”郑恩柏说,对于文学作品和作家的理解,他是有一些天赋的。

虽然北京大学的元培学院,允许学生在大一时同时听多个专业的课,再确定自己的方向,但郑恩柏其实早早就明确了自己的专业方向,因为他找到了自己的热爱。

辞职后成为全职作家

他的第二部小说已在出版路上

为什么选择辞职当一名全职作家?如今的写作状态如何?对此,郑恩柏说,自己很满意现在的状态,写作、阅读、运动健身,兼职教育,偶尔朋友小聚,这便是他想要的生活。

2019年本科毕业的郑恩柏,没有选择考研、考公,也没有选择留学,而是找了一份在一般人眼里很普通的工作,入职了北京一家教育方面的公司。“因为我想在养活自己的同时,有时间投入阅读和写作。”

其实,大三、大四的时候,他也像大多数大学生一样纠结过、迷茫过。“那段时间,我几乎读完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所有作品,然后,我也就明白了,这些东西(考研、考公或者留学)对于我并不重要,我唯一想做的,其实就是写作而已。”

工作的前两年,郑恩柏阅读了大量文学作品,完成了第一部小说《神宫桥下》,但这部小说当时投稿没有成功。“后来我发现,工作让我无法将最好的状态留给写作,就辞职了。”

2021年至今,他一直将自己最好的状态留给写作,然后阅读,晚上、周末会有一些时间兼职线上语文教育。“兼职一方面是生活需要,另一方面是让家人更容易接受,因为这种方式让我足够养活自己,甚至比一般人的工作收入更高一些。”

5年多的坚持,终于迎来了作品的面世。2025年1月,郑恩柏的长篇小说《蛮与痴》出版。当《出版人》杂志向各大出版社征集“2025年最值得期待的一本新书”时,文汇出版社推荐了今年1月出版的《蛮与痴》。“目前来看,作为一名新作者的新书,无论是销量还是评价,我还是很满意的。”郑恩柏说。

被问到之前投稿被拒,会不会焦虑,会不会影响创作,郑恩柏说,“让我焦虑的主要是自己有没有写出让自己满意的文字。如果今天自己满意,心情就会很好,如果今天写作不顺,就会郁闷。对于第一部作品投稿被拒,我当时就想,应该是作品还存在问题,以后可以修改,可以写得更好。毕竟,大量的阅读以后,我自己对作品的质量还是有判断的。”

事实确实如此,两年后,郑恩柏几乎把《神宫桥下》重写了一遍,如今这部小说也已经在走出版流程了。

未来,郑恩柏希望自己在写作时能够尝试更多的东西,增加对生活的理解。比如修车、种田等不一样的职业技能。“还有一个小目标是,希望少受电子产品的侵扰,更加专注地创作、阅读,更加深入地思考。”

■分享摘录

在镇海中学做讲座时,文学社的学弟学妹们有很多问题,郑恩柏一一耐心回答,分享自己的理解。

问:我感觉写来写去都是自己的话,别人总是看不懂,如何才能摆脱这种状态?

答:这是大多数中学生的状态。所有的写作者,初期总是习惯于从个体出发来书写,这实际上是缺少训练的结果。对于写作,我不是特别相信灵光一现,我更相信日积月累下的沉淀,更相信时间磨砺后的作用。对于我自己来说,我喜欢做“声音收集者”,呈现不同人的不同声音,通过大量的主观性来达成一种客观性。

问:您的小说为什么取名《蛮与痴》?想要表达什么?

答:对于这本小说,“蛮”指的是苍南的蛮话方言,也指宗族械斗的故事情节,以及渔村村民原始的生活状态;“痴”,指生存于此的众人脑海中解不开的执念,也是主角三兄弟的某种少年心性。这本书由两条叙事线交织而成,宗族械斗事件的前因后果是整个故事的主线,夹杂其中的,是众多受访者用蛮话方言口述的个人故事。

“蛮与痴”也可以是一种隐喻,正如我在宁波图书馆分享时的主题——一位青年写作者的“蛮与痴”,这是我自己对文学的一种执着与痴念。

2025-03-21 他是镇中学子 当年高考“理科第一” 他选择了读“汉语言” 3 3 现代金报 content_204872.html 1 3 逆袭少年回来了 带着他的长篇小说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