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7日,宁波市中小学生幸福成长促进计划系列活动“幸福巴士”2025年起始站驶入余姚市泗门镇第二小学。本次活动以“和哪吒一起 奔跑新学期”为主题,邀请一批专家、讲师作为“幸福导航员”,搭载丰富多样的活动内容,助力乡村孩子健康成长。
一时间,校园切换成“欢乐模式”,孩子们在乡野竞跑闯关、成长团辅等趣味活动中懂得了“成长是不断蜕变的旅程”。
此次活动,由宁波市教育局主办,宁波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宁波市中小学生成长指导中心)承办,余姚市教育局协办。
□现代金报 | 甬派
记者 马亭亭 樊莹
A
小学生“热血宣言”送自己
开幕仪式上,余姚市泗门镇第二小学武术社团和古筝社团的学生们,联袂奉献了一场融合力与美的传统文化盛宴。
武术社团的孩子们手持刀、棍、九节鞭等进行武术演示,孩子们出拳如风、踢腿利落,展现着少年们的蓬勃朝气。古筝社团的孩子们轻轻拨动琴弦,琴声与武术表演相映成趣。
404班学生叶木汐在发言时借用热映电影《哪吒2》的台词与精神,和同学们共勉。她说:“电影中,哪吒生而为魔,被世人贴上‘祸乱’的标签,但他用行动敲碎了世俗的偏见。我们一些同学何尝不是如此?或者被贴上‘内向’的标签,或者被贴上‘不擅长运动’的标签,或者被贴上‘不会说话’的标签,但这些标签真的能定义我们吗?”“学习中的难题、体育场上的挑战、参加活动时的忐忑……我们是否也会听到‘你不行’‘算了吧’的声音?但哪吒告诉我们‘因为我们都太年轻,不知天高地厚’。年轻,正是尝试的资本!青春,正是逐梦的时节!愿我们在新学期里,以哪吒的勇气、敖丙的坚韧,书写属于自己的传奇!”
宁波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宁波市中小学生成长指导中心主任杨娜介绍,2022年5月起,宁波市中小学生成长指导中心领衔各区(县、市)启动幸福成长促进计划,旨在以共同富裕示范样本打造为目标,助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该计划以“幸福巴士”为载体,搭载专家讲座、游园会、读本、课程包等丰富多样的活动,深入农村、山区、海岛学校,为留守儿童、外来务工者子女等特殊群体开展关爱守护行动。
目前,“幸福巴士”已驶入宁海、象山、余姚等地的38所偏远学校,服务师生、家长10万余名。同时,以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举行了多场聚焦乡村教育的主题论坛,为乡村教师答疑解惑,提升专业能力,进一步推进宁波市中小学生健康成长指导工作。
当天的活动现场,嘉宾们将“幸福巴士”旗帜授予学生代表。这面旗帜象征着2025年宁波市中小学生幸福成长促进计划系列活动正式开启,希望同学们昂扬向上,在成长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B
用创意表达对抗刻板印象
在阳光下、春风里,孩子们列队整齐,化身“小哪吒”,举着“幸福巴士”的旗帜,欢快地奔向活动的下一站——乡野竞跑闯关。
学校坐落在一大片田野旁边,景色宜人。此次活动场地设置在田野之间,小路上沿途设置电影角色人偶太乙真人、敖丙等为学生们加油助威。
游戏以哪吒的成长故事为主线,结合电影中“魔丸觉醒—逆境突破—掌控命运”的蜕变历程,旨在鼓励4-5年级的学生在新学期突破自我、迎接成长挑战,同时感受团队协作的力量。每闯过一关,孩子们还能获得 “灵珠能量贴纸”“太乙真人团队勋章” “风火轮勇气手环”等,到闯关终点,学生将获得的贴纸、勋章贴于“哪吒蜕变画卷”,在游戏中完成成长仪式。
活动中,余姚市心理健康学科教坛新秀、余姚市新秀班主任张紫萁,还为学生们带来了一节精彩的团辅课。张老师通过解析哪吒被村民误解的片段,引入心理学“自我实现预言”理论,指出偏见如何影响自我认知。随后的“撕标签”活动中,学生将“学渣”“社恐”等偏见标签改写为“潜力觉醒中”“勇气加载中”等勋章,用创意表达对抗刻板印象。
课程尾声,学生们在“山河社稷图计划”中制定个性化成长目标,并思考希望得到的“助攻力量”。他们勇敢地提出了“班会主动发言三次”“期末时评为学习积极分子”等具体行动和目标,将电影中的热血转化为现实承诺。这场融合心理学与流行文化的课程,为学生们提供了一次直面偏见、书写自我命运的心灵赋能。
C
爱与规则如何共存?
当天的活动,还特别邀请了三位教育专家坐镇“如何成为孩子的‘太乙真人’?”主题论坛,为现场的家长、老师答疑解惑,探寻教育的智慧与策略。
李靖夫妇和太乙真人对哪吒的引导方式,宛如一场精彩绝伦的“教育大戏”。他们不仅展现了传统与现代教育思想的激烈碰撞,还生动诠释了家庭教育与师承教育的微妙差异。“看完这部电影,你会发现,教育从来不是‘一招鲜,吃遍天’。”宁波市骨干班主任、余姚市第二实验小学教师胡春波举例道,教育要在规则与自由之间找到“平衡木”。李靖的严格和太乙的宽松,其实都在教我们一件事:既要让孩子学会遵守规则,又要给他们自由探索的空间,量身定制教育方案。教育不是冷冰冰的“知识灌输”,而是温暖的“心灵滋养”。家长和老师要像殷夫人一样,用爱去呵护孩子的心灵,关注他们的心理需求。
哪吒的成长过程充满了挣扎与反抗。这种矛盾的心理状态,正是许多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如何成为高质量的父母?宁波市名班主任、宁波市实验小学教师茅燕琴建议,家长不妨换个身份带孩子,从“教练员”变“伙伴”。比如,有些孩子因为学习障碍倍感压力,但父母始终坚信孩子的潜力,给予他们充分的鼓励和支持,这种爱能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自身的价值。家庭教育需做“山河社稷图”的守护者。以情感支持替代评价枷锁,并在安全范围内允许孩子尝试和犯错。就像电影中殷夫人陪哪吒踢毽子,每日15分钟“纯净陪伴”,让孩子感受“被看见”。
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在整个教育体系中,我们如何构建一个支持孩子全面发展的教育生态环境,让每个孩子都能实现自我价值?宁波市名校长、宁波市名教师边佳楣认为,从学校层面来说,除了要开齐开好国家课程,优化实施,实现深度学习,发展学科素养,提升教学质量,还要加强校本课程体系建设,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需求,彰显学校鲜明的办学特色。学校教育工作要立足儿童,时时想着孩子,处处看见孩子,采用学科实践活动、项目化学习、沉浸式体验等促进知识的综合运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育部门还可以构筑“人才库”,争取更多民间艺人、能工巧匠等加入到育人队伍中,推进社会资源向中小学生的开放共享。
一场论坛下来,老师、家长们懂得了因材施教和高质量陪伴对于孩子心理健康成长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