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操、俯卧撑、开合跳、深蹲、俯撑转体……2月24日下午第三节课后,鄞州区应麟书院的学生有序走进操场,开启了充满活力的体育运动。这是本学期该校在每天下午新增的30分钟阳光体育活动。
□现代金报|甬派 记者 钟婷婷 通讯员 杨丹娜
“40+30+20+30+X”
确保学生每天锻炼2小时
据了解,从本学期开始,为切实达成“每天锻炼2小时”的目标,应麟书院在教学时间分配上进行了系统性改革。每周4节体育课以及1节社团活动课(40分钟),每日上下午各30分钟阳光体育活动、20分钟午间活动,外加每月开展一次的体育比赛,用“40+30+20+30+X”的活动时间分配,全力保障学生每天拥有2小时的锻炼时间。
应麟书院党支部书记王海浩介绍,每天下午增加了30分钟体育活动时间,减少了一节作业整理课,这样的安排是希望借此打破传统教育中“体育靠边站”的惯性思维,让学生在阳光体育活动中唤醒身体机能、增强体能,在午间的自由活动中放松身心。校园生活理应张弛有度,老师们也应致力于提高课堂质量,而非过度延长学习时间。
据悉,体育教研组对新增的30分钟时段进行了精心设计,涵盖跑操、体能操、放松操三个环节,旨在全方位增强学生体质,有效舒缓身心压力。“长时间坐在教室,出来活动活动很好,我很喜欢这新增的30分钟体育活动时间。”傅晨宇同学开心地说。
基础体育课+分类走班课
兼顾学生共性与个体差异
该校体育教研组组长阮林峰介绍,在体育课程设计方面,学校采用分层设计模式,充分兼顾全体学生共性与个体差异的需求,每周设置的4节体育课中,3节为基础体育课,夯实全体学生的运动基础;另外1节则是分类走班课。
在分类走班课上,别出心裁地实施性别差异化教学,男生着重学习足球战术,在绿茵场上尽情驰骋、磨炼团队协作与战术素养;女生则专注练习健美操,通过律动的身姿塑造优美体态、提升艺术气质。这种设计,既尊重了男女生的兴趣倾向,又打破了传统体育课“大一统”的单一模式。
再搭配每日2次的阳光体育活动,以及篮球、击剑、飞盘等涵盖多元运动项目的十余个体育社团,共同架构起“3+1+2+N”的创新体育课程体系。这一体系全方位、多层次地满足了学生们多样化的体育锻炼需求,助力学生在体育活动中茁壮成长。
值得一提的是,学校还巧妙利用“边角料空间”,将教学楼之间的露天平台改造成羽毛球场,在架空层摆满乒乓球台,连绿化带旁和田径场圆弧内也增设了多个四边形单双杠,运动场地和运动设施的增加让课间10分钟也能充满活力。
“学校还在教学楼间的‘运动角’开辟了两个木球区,我们教室门口就有一个。这是我最喜欢的运动,我们称它为‘平民高尔夫’。以前总觉得下课十分钟做不了什么事,现在连课间都能打两局木球了!”703班学生陆雨泽兴奋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