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2024年度宁波科技创新十件大事正式揭晓。“宁波‘科技新苗’首次入选国际科技交流项目”成为十大事件之一,与“我市高规格组建市委人才科技委”“国家级科创平台建设取得历史性突破”等代表宁波创新驱动的重大事件并列。这是对科技新苗学子、导师团队及参与学校、科研机构过往努力的最大肯定。
进行国际交流的“科技新苗”来自镇海中学,镇海中学“科技新苗”取得一系列成绩的背后,有一位老师功不可没。他就是镇海中学教务处副主任、研究性学习课程负责人曾昊溟。
□现代金报 | 甬派 记者 王伟
从文科老师转型为科技辅导员
曾昊溟老师大学本科读的是中文,硕士读的是教育管理,是一位地道的文科生。在镇海中学从教的最初几年,他教语文,同时担任学校图书馆馆长。2000年,随着课改的推进,镇海中学开设研究性学习选修课,曾老师担任起了高中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活动的负责老师,慢慢转型为一位科技辅导员,并先后获评镇海区“十佳科技辅导员”、宁波市“20佳优秀科技辅导员”、宁波市首位中学综合实践活动学科骨干(2012年)、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优秀综合实践指导教师、教育部科技司“十佳优秀科技辅导员”。
“刚开始自己也不专业,就参加培训,一点点去学习,尤其是跨学科方面的。”曾老师说,“科技辅导员是学生研究性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陪伴者和促进者,但不能代替学生去做研究。”与原来接受式学习不同,研究性学习更注重学生的自主、合作和探究性学习,其目标是推动学习方式的变革。
如今,在研究性学习方面,镇海中学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体系。对于高一的新同学,老师会整理下发一套近些年学长学姐所做的项目,告诉他们如何确定选题、如何开展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如果遇到困难了,如何寻求帮助。
代表宁波首次入选2024日本樱花国际科技交流项目的,是镇海中学姜飞羽、王杨程和陈冠华所做的“科技新苗”项目《要的就是这个“饭”儿》。事实上,在这个项目确定之前,三人小组已有多个选题被否定。
“选题十分重要,学生往往会从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出发去选题目,这个过程中,一定要考虑可行性和创新性,相当一部分题目在开题论证会上被否定,就是因为可行性和创新性问题。”这个过程中,曾老师会特别向学生强调文献阅读的重要性,要求学生在文献阅读中比较、总结和反思,把文献研究作为研究的重要起点之一。
后来,姜同学提到她奶奶是一名糖尿病患者,平时米饭都不敢多吃。是否能够进行相关研究,降低大米的糖分,并不影响其口感,让血糖高的人也敢于吃米饭?“有了这个设想以后,大家进行文献查阅,后来发现了阿魏酸这种物质有降低糖分的作用。这个项目才有了方向,也受到了宁波市农科院专家凌建刚研究员的认可。”
之后,曾老师陪伴并见证了三名同学一次次的实验、改进,他们的项目先后获得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省赛一等奖、国赛二等奖,在参加全国科技冬令营时又脱颖而出,同学们获选成为中国科协代表团成员,赴日本与多国青少年开展友好科技交流活动。
“即便确定了选题方向,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同学们还是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作为指导老师,要成为帮助他们解决问题的促进者。”浙江省2021年综合实践活动优秀成果之一的“十万火急”消防安全宣传游戏,由镇海中学学生设计制作。但学生在设计过程中,遭遇了瓶颈,曾老师想到自己的学生在游戏公司担任总经理,便牵线搭桥,为学生寻找专家资源,最终学生在游戏公司工程师的在线指导下,独立完成了游戏设计与制作。
最幸福的是收到各种成长喜报
2024年7月,曾老师收到这样一则喜讯:“曾老师!我是黄超煜,现在在浙江大学就读,曾在镇海中学做过科技新苗项目,获得了当时浙江省青少年创新大赛的一等奖暨入围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并获评中国科协2020年全国青少年高校科学营优秀营员征文)。昨天结束了浙江省创新大赛(2024),我作为本科生新医科浙大的唯一项目取得了金奖,现在也成立了公司。时至今日,仍旧非常感谢学校的科技新苗项目,感谢学校和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蒋俊研究员的启蒙和陪伴!”
从在校生到毕业生,这样的喜讯有不少,每一次,曾老师都觉得特别幸福。他说,学校给了他一个大平台,他在梓荫山下营造了“做一个研究性学习项目(课题),做成高中生活纪念品”的良好科研、科创氛围。
20年来,镇海中学获全国青少年科技大赛省赛金牌(一等奖)参加国赛国际赛的总人数达200多人;曾昊溟老师总负责指导、亲自参与的领导力项目连续12年在全国中学生领导力大赛中获特等奖(或珠峰奖等最高奖);曾老师还主持编写了首部浙江省普通高中推荐选修精品课程《高中生领导力开发》教材(2013年)……
他说,作为一名文科老师,意外跨界,付出了不一样的辛苦,带比赛陪学生做项目往往是在节假日双休日,和家人小孩的休息是错位的,但也收获了不一样的丰富人生。他觉得特别幸福的事,便是镇中科技新苗不断发给他的成长喜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