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熔断 关注概念不如强调执行

针对学生作业负担过重的问题,宁波市鄞州区教育局于2017年出台了中小学作业管理规定。规定指出,如果学生做作业时间超过晚上10点还未完成,在家长证明下,学生可选择不做完剩余的作业。如今,八年过去,实施效果怎么样?日前,记者深入该区几所学校走访,效果不错。

(本报今日A05版)

说实话,“作业熔断机制”是不得已采取的治标方法,因为“作业量负担过重”不是一朝一夕靠一剂良方就能得到根除的。所以当各地中小学陆续推出“作业熔断机制”时,总会遭遇一波又一波质疑,有质疑“治标不治本”的,有质疑“将负担转嫁给家长”的,甚至有质疑“伪减负”的,不被看好。正因如此,我格外看重鄞州区的成功实践。

鄞州区实施的“作业熔断机制”之所以能收到实效,是基于以下两点:

一是教育局决心大,措施实。规定明确要实行总量控制,提出要以班级学习中等生为参照。具体如,3年级及以上小学生每天书面作业平均不超过2小时,初中生不超过3小时。更重要的是,区教育局还将作业质量、作业批改、作业负担等情况作为规范办学行为的督导内容之一,加强监督检查,对作业问题较多、监管不力的学校要进行通报,并与年度学校考核挂钩。这项硬性规定充分体现了区教育局推行“作业熔断机制”的坚强决心,具有很强的约束力。

二是基层学校积极响应,密切配合,结合本校实际从技术层面制定可操作的实施办法。如宁波艺术实验学校规定,学生到达设定的时间节点仍未完成作业时,有“家长举手制”“学生举手制”两种请假途径可供选择。当班级内有较多学生因作业量过大而难以按时完成时,学习委员还可以代表全班同学向班主任提出申请。至于如何控制作业总量的难题,姜山镇茅山小学的办法是,设计作业公示制、作业协调机制、班级走访调查、学校满意度调研等多道“防火墙”。如哪科作业量超标,由班主任出面与任课老师协调,尽可能做到各科平衡,不超时。更有四眼碶小学借助大数据平台推行“红绿灯作业监测机制”,统计作业类型和统筹作业量。

教育局严监管,学校贯彻落实得力,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多种因素叠加,为“作业熔断机制”的持续推行提供了保障。

牵一发而动全身,惟愿鄞州区教育局借牵动“作业熔断机制”这“一发”撬动整个“减负”全身,按照《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要求,树立正确的评价导向,下大力气扭转“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等不良倾向,真正把“双减”政策落实到位,做到标本兼治,切实减轻学生的负担。

王学进

2025-01-07 3 3 现代金报 content_193596.html 1 3 作业熔断 关注概念不如强调执行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