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五育”融合 提高育人成效

镇海区鲲池小学 吴京谷

【摘 要】在“双减”背景下,随着学生校外培训的减少、在校时间的增加,如何做到作业减量不减质的基础上提高育人成效,这是当下最关注的教育话题。依据学生的学情和不同特点,给予学生充足的空间来因材施教是一种可行的做法,通过活动育人、课程育人、环境育人、文化育人等途径对学生进行五育融合的培养,让学生全面而又有个性的发展。

【关键词】五育融合;拔尖创新;跨学科融合

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一直是教育者应该思考的问题。当下,“如何以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导向,促进学生乐学习、快成长、全发展、行致远,培育兼具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的新时代创新型人才”是一个热门的话题。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学生,我想应该是灵动的、全面的、有思想的、有个性特长的和能学思结合、动手实践的人。培养的关键:学校教师应“面向全人”“因材施教”和“知行合一”。如何来落实这些呢?可以通过“五育融合”,即通过改变固有的单一的培养模式,以学生的兴趣作为教育的前提,突出儿童的视角,通过德智体美劳系统性的协同与整合,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一、少先队活动助推学生成长,完善育人新体系

学校统筹“大德育”格局:通过“学生联盟”等自治团体、“德育导师制”“星级家长工程”等举措提升了学校德育的各个维度。大队部通过开展每周 “德育小课”、义工社和队长学校等,形成爱国爱党、绿色环保等系列化课程,培养学生综合能力;通过“生涯规划”和“红领巾学院讲堂”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树立理想信念;通过红色研学,磨炼学生意志,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个性品格;通过“家长学堂”和“家长讲堂”丰富家校合作内涵;通过“益家人”亲子公益活动,培植了学生志愿者精神。

同时大队以“二十四节气食育”为主题的课程,以传统节日为抓手组织开展主题板报教育、传统民俗学习、食育、节气研学等系列活动,将农事活动、自然规律、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相结合,生成教育教学主题,通过这样的体验式、实践活动,融合了自然教育与社会劳动教育,实现了德智体美劳的“五育融合”,让学生学会感恩、善待生命、学习家国文化,强化责任担当,培养民族自豪感。

二、拔尖创新人才一体化培养,探索育人新模式

学校结合“全人·个性”理念,在国家课程的基础上,积极打造新样态课堂:“雅趣”语文课堂、“情趣”英语课堂、“智趣”数学课堂、“奇趣”科学课堂。学校教育在夯实学生文化知识的基础上,重点关注学生艺体修养的塑造。长短课、大小课结合的拓展课程实行混龄、走班。精彩纷呈的活动,全员参与的数学科技节、“全球”运动会、“文化节”等让每一位学生有机会展示个性化特长。同时,学校教育追求评价的多元化,成绩单采用“基础慧智课程”和“拓展个性课程”两方面评价体系,既关注成长过程,又尊重个体差异,形成独一无二的成长档案。

学校全面推进课堂改革,切实落地“双减”政策,一方面开展含作业辅导、个性答疑、自主阅读、特色社团等的“1+X”课后托管服务。其中以“常规+进阶”的课后托管为学有余力的学生开设社团,将学科素养、体育运动和兴趣特长分层推进,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另一方面,各教研组结合学校的校本研修,重点开展了“作业设计”专题研究,积极探索差异性作业和单元项目作业,全面形成“减负提质”的作业设计与管理。

利用课后服务的时间和各种教育资源,学校积极推进拔尖创新人才一体化培养模式,率先实践探索小初衔接培养课程。一方面开展科学家进校园等系列活动,使学生们在有趣的实验中,在科学家的影响下,从小形成崇尚科学的精神。另一方面孩子们还组成了“学伴小组”,通过科技研学等多种途径,走进博物馆、中科院材料所等科学殿堂,在亲身体验中,提升了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和培养了实践动手能力。

三、基地传校比赛促身心健康,打造育人新平台

在开足开齐国家体育课程的基础上,学校利用下午的1小时大课开设体艺类拓展兴趣课程、利用课后托管时间开设体艺类社团提升课程,以期通过课程来满足所有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爱好。同时教师通过体教融合指导学生学会掌握基本运动技能和部分专项运动技能。学校通过健美操、小蹦床、拉丁舞、篮球、乒乓球、棒垒球和棋类等比赛,落实“教会、勤练、常赛”要求,注重“学、练、赛”一体化教学和培养,激发学生参与运动的兴趣,体验运动的魅力,领悟体育的意义,发扬刻苦学练的精神。在这基础上,学校以优异的比赛成绩创建了“全国棒垒球实验学校”“亚运足球梦想学校”“全国大众蹦床体教融合先行示范学校”“宁波市非奥运动项目(健美操)训练基地”“宁波市啦啦操示范学校”“宁波市围棋基地学校”“镇海区乒乓球传统学校”等品牌。通过这些传校和基地的比赛平台,引导学生形成健康与安全的运动意识和生活方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全面发展。

四、红色经典和校园文化融合,构建育人新环境

全过程,全融通,打造“融”红色经典育人环境。依据自身的“生态”环境,倡导多元“融”合的校园文化:鱼水相融,中西相融,古今相融……红色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是坚定文化自信的源泉,地域文化更是学校文化之根脉。宁波是院士之乡、宁波帮文化的发源地,学校牢牢扎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连环画课程为载体,通过活动育人、课程育人、环境育人、文化育人等途径,将四抗、海防文化、红色人物典故等内容作为连环画创作素材,全过程引导孩子在走访、查询中感悟红色精神,与语文、道法等课程进行学科融合,用孩子的画笔“画”说镇海红色经典,提升校园文化的软实力;同时以首批连环画、插画艺术传承基地为点,以工坊长廊、阅读墙等艺术场馆为线,依托多种形式将连环画作品全面融合到校园环境之中,让学校中的一墙、一室、一廊都充满宁波故事、地方故事。

全员化,全范围,多维建构无废校园环境。校园文化始终贯彻“学生参与”及“无废”理念,学校以“校园装置”课程为载体,引导学生校内外全范围进行收集、二次分类垃圾,再通过跨学科整合的装置项目学习,将艺术、科技与劳动融为一体。这些装置作品,不仅成了校园“亮点”,更让孩子参与了装扮校园文化,增强了孩子校园主人翁的意识。以美育人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系统工程,从“发生”到“生发”,是课程的生命力。“装置”这道风景,在呈现“鲲池”的学校文化的同时,不仅响应美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号召,更实践了学校“立德、善学、卓能、强体、耐劳”的育人目标。

五、以劳动为中心跨学科融合,整合育人新课程

学校积极整合各种课程资源:如DI课程、布艺课程、食育课程和园艺课程,让劳动课程与科技、艺术、外语等课程和环境布置进行跨学科融合。学校与家庭、社会协同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坚持以核心素养发展为导向,紧密结合地方经济文化和学生生活实际,在落实国家劳动课程基础上,开设一年级家政、二年级喂养、三年级食育、四年级园艺、五年级裁缝、六年级工匠的校本劳动课,旨在通过每一学年的劳动课学生能掌握一种生活技能,小学六年下来学生能做家务、会照顾小动物、是一个小小厨师会做饭烧菜甚至制作一些美食、是未来的绿化园艺师、是未来的服装设计师,也是未来的一名具有劳动意识和观念的工匠。在培养过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增强对劳动人民的感情,发展创新意识,提升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成为懂劳动、会劳动、爱劳动的时代新人。

六、转变观念贯通聚力抓创新,谋求育人新发展

在取得富有成效的探索和实践的同时,也在观念转变、思维转化、融合创新等方面存在进一步提升的空间。接下来学校、老师们还可以着重从三个方面发力:

一是坚持“人的全面发展”导向,突出教育的整体性,突破“五育”工作化、学科化或领域化的思维,切实将“五育”目标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走向“五育融合”型学校。其中的关键措施是赋能全体教师“五育融合”的教学基本功,强化教师全面育人的责任与能力。

二是坚持“素养”导向,改变课程与教学、评价分离的局面,通过实施国家课程校本化,充分利用学校的特色课程基础,增强学校课程的适宜性,探索促进综合学习的教学新路径。

三是坚持“生态”导向,针对科学教育、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心理健康教育等重要工作领域,改变孤立化、个体化、散点化的思维,积极从目标、内容、方法方面寻找跨学科整合、跨学段贯通的机制,推动校内外不同主体之间的合作与协同,实现不同资源的聚合和转化,形成以学生成长为中心的良好教育网络、系统或生态。

2025-01-03 3 3 现代金报 content_192883.html 1 3 深化“五育”融合 提高育人成效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