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讨论李子柒 其实是在讨论自己

李子柒以非遗雕花隐漆作品“紫气东来”官宣“回归”。 视频截图

最近,“沉寂”三年之久的短视频博主李子柒以非遗雕花隐漆作品“紫气东来”官宣“回归”,瞬时引爆全网,不到20分钟“子柒回归”话题冲上微博热搜第一,6小时内视频播放量上亿。海外平台上,粉丝一举突破2000万大关。在其断更三年间,“李子柒”这一IP影响力并没消失,也没被替代。这对于瞬息万变,不断更迭的网络时代来讲,简直就是一个神话。互联网这列飞速高铁,从不等待,“慢”就意味着被遗忘被淘汰,为何在李子柒身上出现了悖论?

布罗代尔《文明史纲》:讨论文明,便是讨论空间、陆地及其轮廓、气候、植物、动物等有利的自然条件。我们在讨论李子柒时,也不仅仅只是讨论李子柒。

主讲人 五乡中学 裴雪飞

对蓬松时空的还原

人类的发展速度及规模是在近200年来才有了质的变化与飞跃,我们身上还残存着倔强的对时空的烂漫想象。如宁波方言,说白天12点到1点左右——当昼过头,下午5点到6点左右——夜快点等,让时间依附于自然,消融于其间;关于地点的称呼更是与地域深情相连,新碶(水闸)、宋诏桥等彰显的是宁波水乡河道通达的地形特色。那时人的时空依恋于自然大地,蓬松性,是它们之间的默契。

康德说,时空是主观的想象。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时空的表述被抽象成冰冷的数字,一句“人约黄昏后”被抽离成几点几分与一个门牌号。技术的进步,使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往时空被窒息性压缩,一条加班微信随时让你的周末变得支离破碎。我们在技术的网罗下,被深深地粘附其中。外卖小哥的电驴疾驰在穿梭的车流中,派单系统让他的时空不仅被极致调度而且可追溯供视化。周末早8点百丈东路星巴克的咖啡师早已在订单的催促下开启了一天的忙碌,拖着行李的年轻人在不停地询问“美式”完成时间。等待是一场盛大的消耗,一张精心摆拍的优雅照已然不能打捞这斯文扫地的匆忙症了。

这时的李子柒,拖着塑屐,一路“踢踏”,山间居雾带然,天边绛皓驳色,紫气东升寓意“子柒回归”。一句“婆婆,我进来咯”,推门,婆婆爽朗的笑声和摇曳娉婷的向日葵互为注解,这组镜头语言流畅家常,让人们自然而然地进入到另一种似曾相识田园叙事之中。

那里是我们遥不可及却又心向往之的白日梦,而白日梦是我们与自我相遇的原乡。那里的草木鱼鸟,生活劳作,甚至是方言俚语,都是在压缩时空下行色匆匆人们的桃花源。那里秋收冬藏,四时流转,一件器物的制作是以年为量度的,让我们似乎回想起那个遥远的午后,一场暴雨所泛起的和着泥土的青草味。我们虽与这种田园牧歌的生活方式物理联系气若游丝,但与其在文化认同上却仍血脉相织。

这种认同多数来自于在蓬松的时空下,对劳作的敬畏,在“慢”劳作中释放和创造了生命力。现代人总在追求意义感,但曾几何时这还是一个伪命题,这个纠结不会出现在一个“带月荷锄归”的人身上,在传统的劳作实践中,意义很自然地就融入进了人们的生活,它在作物里,也在器物中。如今“意义感”一词却被压缩出了我们的时空,成了孤立的需要被解释的词语。

走出原子化个体

现代技术将时空极致压缩的同时,也将个人之间的边界做了防御性的切割,我们在万物皆可联的信息社会中享受着极致的孤独。过去以血缘、地缘所构建起来的乡土社会已然土崩瓦解,取而代之的是不闻鸡犬声,老死不往来的城市生活。个人似乎是一个个微缩原子,在社恐、断亲等名词的定义下,原子化个体被深切地共情着。邻里电梯间,相互躲避着怯生生的眼神,拥挤的人群中永远是无视一切的漠然,线上E人,线下I人,人的存在被封闭进了孤寂的原子化个体中。

“李子柒”与其说是我们的灯塔,不如说是我们的路径。她那双劳作的双手,熟悉乡间每一样作物;她那赤手空拳出发的勇气,带有一种“大不了回家种地”的从容;她因纠纷沉寂之时,有家乡卖凉粉嬷嬷给她的启示;她对非遗传承的执着,让她在这个古老而文明的国度找到了无数志同道合中人;因为她自始至终都不曾是一个人,周遭的土壤、温度、湿度与时代之风孕育了她那倔强蓬勃的生命力。虽然李子柒的成功是不可复制的,三年间对她的模仿从未停止,却从未超越,李子柒依然是自己独创赛道里的无人可替;但是她获取生命力滋养的路径值得我们思考。

项飙认为,面对一个迅疾变化而又很不稳定的世界,人要坚定、勇敢地建立自己的附近,不要牺牲日常。要和现在的周遭环境发生积极互动,让它成为一种动力和资源。“附近”既是我们生存的切身空间,也是我们和周遭环境发生的那些具体实在的联系。

大家试着从附近的小店开始,去发现那些尘世烟火,那里也有我们的原乡。比如去附近的那家面馆,一人一碗面,加些配料,摘下眼镜,大快朵颐。耳旁是女店主催促孩子快去作业的反复唠叨;是麻利婆婆嫌弃儿子,配菜准备太过磨叽的埋怨,感觉日子滚在锅里,热烈升腾,亲切、熨帖。

还有那个学校食堂的帮杂工。清瘦,满头华发。师傅,您几岁啦?年纪有点了,工资低一些,和妻子来宁波打工多年了,还没一个固定的落脚地。儿子上医科大学,今年刚考上了宁波的医院。褶皱舒展。

这些附近周遭的人事,就是人生的镜像,供我们去发现、映照,也就是形成自我生命力的过程,从而去对抗孤寂的原子化个体。亚里士多德认为人一定要生活在城邦,不生活在城邦里的那是非神既兽,兽靠生物规律来行动;神全知全能,完满的。而人是独特的,他是不自足的。需要在社交中,在别人的眼中,去定位、塑造。自我不存在被发现,抹去尘埃既见真我,那是虚妄。自我永远在被塑造,形成中。

重新回归的李子柒比之前更坚定、从容和智慧。她在三年间采访了100多位非遗传承人与文化工作者,同时为接下来的生活找到了动力和方向。以前她更多的是学艺,而今她更加愿意去倾听他们的故事,她说非遗不仅是高大上的标签,更是烟火寻常的事物,如此精准的定义与表达,就汲取于她努力创造的“附近”之中。那么多独有的生命的样本,供我们去发现、浏览,形成自己。在动荡而快速流动的社会中,那些暂时稳定的小附近,就是一个个小故乡:吃一碗对口味的面,买一件明朝就适配的衣服,聊几句家常。在这看似微忽的联系中,关系在重新链接,并滋养我们自身。

所以,我们在讨论李子柒时,终究还是在讨论我们自己。

2024-11-26 3 3 现代金报 content_186632.html 1 3 我们讨论李子柒 其实是在讨论自己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