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现代金报 | 甬派 记者 王伟)1994年,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叶澜带领团队在上海外高桥保税区实验小学开启了以推进学校整体转型性变革为目标的“新基础教育”研究。至今,“新基础教育”走过了30年的探索之路。2016年,镇海区教育局携手华东师范大学“生命·实践”教育学研究院,正式启动“新基础教育”研究项目。8年试点探索,镇海在“新基础教育”研究方面有何实践成果?
11月15日,由宁波市教育局教研室、镇海区教育局共同主办的宁波市“新课标·新教材·新课堂”教学研讨暨镇海区“新基础教育”研究精品课观摩活动在镇海举行。
镇海区教育局党委书记贺军辉介绍,8年探索,“新基础教育”在镇海落地生花,其间形成了区教育局宏观指导,区教育发展研究院提供专业支持,学校实践变革、自主探索的“三维一体”区域变革模式。逐步明确了生命教育、教师发展学校和办好每一所学校三大核心理念,探索形成了“生命成长型”课堂、“自觉+团队”教师文化和“规范+自主”学校管理等具有镇海特色的教育教学模式,推进镇海教育内涵式发展。
受“新基础教育”倡导的“生命·实践”理念启发,镇海将“生命教育”作为核心教育理念,努力提高分数背后的含金量,提高学生的学习力和生命成长的质量。在这一理念引领下,镇海教育不断优化以“三有三声”为特征的生命成长型课堂,即以“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为突破口,开展课堂教学改革,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动参与者;让课堂教学在“有序”的基础上,变得“有趣”,做到“有效”,让课堂成为充满“笑声、掌声、辩论声”的场所。
没有教师就没有教育。镇海在“新基础教育”研究的历程中,对教师在教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有了更为明晰且深刻的认识:没有教师从观念到行为、从知识到能力的主动改变,就没有学校的转型性变革。因此,明确了教师发展学校的理念,将“自觉+团队”教师文化作为镇海教师的精神图谱、内生动力和核心文化。
为了办好每一所学校,近年来,镇海根据“新基础教育”所倡导的现代型学校特质,逐渐推进管理重心下移。例如,从2017年开始启动学校“自主发展项目”申报,秉持“放权、激励、赋能”理念,由学校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提出项目申报,区教育局组织专家组论证,各校负责人进行现场答辩,确立学校自主发展项目,局里给予经费支持,促进学校“规范+自主”发展。近三年,镇海区教育局给予全区各校的自主发展项目支持经费1200万元左右,一些长期困扰学校发展的问题,在这一政策的支持下得到了解决。
观摩活动汇集了诸多嘉宾,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主任、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生命·实践”教育学研究院院长李政涛,宁波市教育局党委委员、副局长、总督学何倩,宁波市教育局教研室主任杜仕海,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副教授、生命实践教育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吴亚萍等出席活动。
李政涛教授做了主旨报告,他评价镇海通过8年努力,三所实验学校(镇海区中心小学、镇海区艺术实验小学、镇海区崇正书院)在全国范围内汇聚成为新力量。教育共生体中镇海的力量,构建了镇海方案,也是镇海的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