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宏勇:

“在地化”科学教育 点亮乡村未来

李宏勇为学生做标本教学。 受访者供图

奉化区松岙小学乡土科技节。

奉化区莼湖中心小学海洋文化节。

奉化区松岙小学学生体验割稻。

李宏勇

乡村小学如何开展科学教育?宁波市奉化区萧王庙中心小学科学教师李宏勇有发言权。

工作20余年,他一直在乡村学校从教。莼湖中心小学、松岙小学、再到如今萧王庙中心小学,他始终坚持将科学教育与当地特色紧密结合,以“在地化”教学点燃乡村孩子对自然万物的兴趣,为他们开启一扇扇通往知识宝库的大门。

□现代金报 | 甬派 记者 王冬晓 实习生 李一杰

乡村学校勇夺省赛大奖

奉化区莼湖街道属于沿海半山区,位于宁波湾北岸,有31公里海岸线,12个海岛,3.2万亩原生态滩涂,以渔业为主,是典型的滨海小镇。

2007年,还是“小李老师”的李宏勇,率先在学校组织“海雾”科普社团,之所以叫海雾,是因为小李老师和这群乡村孩子一样,想用科学揭开对海洋的层层迷雾。

李老师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让孩子们从家中或海边滩涂带来海星、贝壳、章鱼、黄鱼等,制作海洋生物标本。

课堂上,小李老师耐心演示如何用福尔马林浸泡标本,如何将标本固定在瓶中封存。通过标本制作,乡村学生对海洋生物有了更深的了解。“原来章鱼的吸盘呈碟状,吸盘内有腔室,通过负压增加吸力,看起来像大圆套小圆,但鱿鱼就没有。”李老师说,这种细微的观察正是在标本制作中完成的,“渔家孩子见惯的海鱼、海虾、贝壳里藏有这么多秘密,大家兴致高昂,学校建立了海洋博物馆。”

之后,李老师又带着高年段学生制作船模。

“动力船模PK的是船模材料、动力系统,我们乡村学校和城市比不了。我们带着学生玩载人创意船模。”李宏勇老师开展船模课程的过程,犹如一场精彩的科学冒险。

搜集雪碧塑料瓶,设计图纸、捆绑搭建船体,河面试航……他和学生们一起在不断试错中探究船舶的结构奥秘,领悟航行原理的精妙。

“我们用雪碧瓶做成的船模,用皮卡车拉着去参加市赛、省赛,最终拿下了浙江省载人创意船模比赛三等奖、宁波市船模竞赛一等奖。”李宏勇说,这样的成绩对于乡村学校来说是巨大的激励,也让他坚定地走上了科学教育“在地化”的探索之路。

大自然是最好的科学园地

2020年,李宏勇调任奉化区松岙镇中心小学。

在松岙,橘子的芬芳与水稻的金黄交织成一幅充满乡土气息的科学画卷。

头一年,李宏勇把目光投向水稻种植。“离学校没多远就是稻田,我设计的科学项目是对比不同品种水稻的产量,一个是常规的稻嘉禾1号,一个是杂交稻甬优15号,通过栽种让同学们观察对比杂交水稻和常规水稻的产量和品质。”

李宏勇把这个想法告诉村里的种粮大户,“一听是让学生观察实验,非常支持,拿出两块地给我们用!”

李宏勇带领同学们参与水稻种植全过程,插秧、授粉、割稻、晒谷、碾米……春种秋收,同学们在劳动中体会自然的神奇,也从观察对比中体会到科学育种的重要性。

第二年,李宏勇又带学生玩起了橘子。

李老师带着学生参观食品厂,看橘子罐头的制作过程。回到学校,李宏勇通过实验加深学生对水果类罐头加工工艺流程的认识,自制橘子罐头。

“做罐头关键一步是排气密封,我们在实验室通过水浴加热瓶装封罐,用的是热胀冷缩的原理,这个知识点通过做罐头让孩子们体会得更直观、更深刻。”李宏勇老师的科学课不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一个个知识点是通过观察,通过动手实践感知启迪而来。

光做橘子罐头,还不够。李宏勇在松岙小学举办乡土特色科技节,滚橘子、垒橘子、纸船载橘子……乡村孩子们在一项项趣味比赛中尽情探索工程、浮力、重力、摩擦力等科学原理。

今年秋季,李宏勇又调任萧王庙街道中心小学。他又开始酝酿新一轮科学教育的重点,可以肯定还是坚持“在地化”特色。

“我的科学教育不在课堂,学校旁的小溪就能上一节科学课。小蝌蚪找妈妈,你能分清蟾蜍和青蛙的幼体有什么不同吗?”

“城里有无人机,有智能机器人,是不是把这些‘高科技’拿到乡村学校就是科学教育呢?我看不一定!城市有璀璨的星空,但我们乡村有广阔的田野。”

“小学阶段的科学教育重在激发孩子的好奇心,保护孩子的探索欲。”李宏勇对乡村学校科学教育有着深刻的理解。他认为,科学教育应该因地制宜,从学生熟悉的环境出发,让他们意识到科学不在书本上,而是在生活的每个角落,“科学是活生生的,可以触摸尝试的,甚至可以复现的。”

2024-11-12 李宏勇: 3 3 现代金报 content_184071.html 1 3 “在地化”科学教育 点亮乡村未来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