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班级里,有这样一个男孩子,他无论是走路,还是坐着,常常歪着脖子。从初见孩子“歪脖子”现象,到深入研究其心理特点和家庭环境,这位班主任从师生关系、同伴关系和家校联盟方面探寻破解之道,以期点亮孩子向外探索的心灯。
栏目主持人
现代金报|甬派
记者 马亭亭
特邀班主任
宁波市中城小学
虞姣飞
他的故事
初识背影——歪脖子
小R,男,9岁,小学三年级。小R第一次来办公室,他拿着需要订正的作业本,环顾四周,打量着办公室的每一位老师,眼神躲闪,不敢正视他人的眼睛。说话时不能完整地表达,而是一个词一个词地蹦出来。他的心中似乎有盏忽明忽暗的灯,一不小心就灭了。
望着他奔向教室的背影,我发现他的脑袋明显地偏向右侧,就是俗话说的“歪脖子”。后来发现,他听写时也斜歪着脑袋,字写得歪歪扭扭;朗读时会缓缓站起来,然后歪着脑袋低着头,双手撑在桌上,陆陆续续“吐”出一个个字。这时,我会喊一声:“立正!抬头挺胸。”我示意他读下去,他才继续。
一直以为他反应慢,“歪脖子”也只是一个坏习惯。但我逐渐发现,小R几乎不跟同桌交流,注意力较差,不易持续专心听课。这也激起了我上门家访的念头,以便更好地辅导。
拨云见日——单亲家庭
看见老师来访,他从院子躲到了自己的房间。整个过程,小R父亲话不多。从孩子奶奶的言谈中,我得知小R妈妈在他中班时就离开了,从小R日记本的字里行间也可见他对妈妈的思念。在小R幼小而脆弱的心灵里面,“妈妈”的身影渐行渐远。
奶奶对于小R的学习无计可施:书写凌乱,作业拖拉,连运动能力的发展也相对滞后……老师批评时,他会站着不动,然后“歪着”脑袋,微微缩着脖子看老师,偶尔也会大哭,不停揉眼睛。
我的思考
通过和小R奶奶的多次交谈,我发现小R种种“敏感”和“胆小”与他的“歪脖子”一样,是内心情绪的外显。
亲子关系:
回顾小R的学龄初期,幼儿园中班母子分离,父亲对其的关注是缺失的。缺少关注和鼓励的小R,二年级的时候还不会跳绳,运球困难,缺少探索的主动性。
母爱的缺失,让小R关上了那一盏心里的灯,父亲的寡言少语无形中又设立了一道隔阂的墙。缺少爱和鼓励,才“塑造”了今天的他:遇事低头退缩,缺乏安全感。
同伴关系:
观察小R和同桌的相处,我发现他很少主动和同桌对话。有时来自同伴有意无意的讥笑,更加影响小R的交往欲望。缺少主动性的他,在社会交往中存在明显的退缩行为。在社交情境中通常会关注消极方面,变得敏感多疑,友谊之灯也是忽明忽暗,没有自己固定的伙伴。
师生关系:
小学生在家依恋父母,在校依恋老师,而单亲儿童最大的缺失就是父母的陪伴,老师又无法时刻地关注到孩子内心的变化。在课堂上,这样的孩子就成了“隐形人”。因为缺乏自信心和主动性,遇到老师的提问就显得特别抗拒。预感到不舒适,就“歪着脖子”,好似在自我保护,让自己感到舒服些。
小R没有充分享受过母爱,相对也缺乏来自老师的关注和鼓励,多数时候他都是低着头或者歪着头,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他的孤独不安都在这“歪脖子”的背影中尤为显眼,令人心生怜爱。
我的行动
优点“放大镜”
孩子们身上都有独特的潜力,星星点点的火苗,稍微添些柴火,说不定可以烧得更旺。
小R偏爱声音的变调,就像配音演员,特别传神,我拍了几张他朗读时的照片。补作业时,我轻轻地拍了拍他的肩膀,只见他习惯性地往后缩了一下。
“朗读的样子特别帅气啊,如果把小脑袋放正的话,你会更加帅气。”他笑笑不说话,把头稍稍放正了。
我肯定他充满魅力的朗诵,他也爱上了“朗诵”这一表演。时间长了,他看见我就像本能反射一样放正小脑袋。但是在几次偷偷观察中发现,课间,他依然改不了这个习惯。他只是想在我的面前表现得好一些,没有真正认识自己的问题。
友谊“螺丝钉”
由于无法时刻提醒和关注,于是我安排了性格温和又热情的同桌——小诗,让她每天做好评价记录。只要小R每天集齐5朵花,就可以到办公室领取一份小惊喜。一个星期坚持下来,他就会收到一张“喜报”。
小诗也遇到了一些麻烦,因为小R经常揉鼻子,感冒时鼻涕一把把的,看起来脏兮兮,经常遭到周边同学的“嫌弃”。小诗起先也很为难,但想到自己这个特殊任务,就主动借纸巾给他,提醒他整理课桌,帮他整理课堂笔记……
班里,还有许多热心、开朗又懂事的班干部,课余一有空,就带着小R一起阅读、游戏,逐步靠近他。他们就像一颗颗坚韧的“螺丝钉”,无形之中,这盏友谊之灯也变得亮堂起来。
点滴的夸赞,时刻的提醒。渐渐地,他也开始注意自己的形象,非常珍惜自己得到的奖赏,不太整洁的书包里,整整齐齐地放着获得的“喜报”。有时候还会跑到办公室用他低沉的声音向我汇报音乐老师表扬他坐得特别端正。
家校“新联盟”
视力检查时发现,小R的左右眼视力不一样。看来“歪脖子”不仅影响形象,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他的视力。多次观察又发现,小R的书包肩带竟然也有长短。因为“歪脖子”的习惯,他会习惯性地把右肩往上提以保持书包平衡,逐渐形成了“高低肩”。
若想改掉坏习惯,一定要取得家长的配合。电话联络中,奶奶也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那几天小R仍在努力地学习跳绳,三年级的同龄人每分钟都能跳到160以上,而他只能跳60下。缺乏运动的平衡感,可能也和“歪脖子”有关联。
敏感和脆弱逐渐养成的坏习惯“歪脖子”,牵出了一连串的问题:左右眼视力不一致,高低肩,运动能力弱,书写习惯差……不断地记录每一次的联络,让家长切身地感受到,老师对于孩子的关爱和帮助,以期家校“联盟”能够产生些许成效。
他的转变
这一学期,我始终能够微笑着倾听小R的各种“状况”。他的“歪脖子”频率明显降低,任课老师们也认为小R特别有进步,各项小奖状更是对他莫大的鼓舞。相比之前的羞涩,他也懂得鼓起勇气提问,拥有了向外探索的勇气。
周末,黄昏,校外的马路上,听到有个男孩叫着虞老师,我一转头,发现是小R。他坐在奶奶的三轮车里,微笑着朝我挥挥手……
班主任说
教育是“爱”的艺术,爱需要丰富的感性;教育是“慢”的艺术,得按孩子的成长规律进行;教育更是“化”的艺术,“化”的境界是柔和。如何点亮这盏灯,需要教育者独特的智慧和独有的敏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