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红庆
余姚中学党委书记
曾获浙江省“春蚕奖”
宁波市担当作为好支书
宁波市优秀教师
余姚市名师
余姚市名校长
躬耕教坛34载,先后调任4所高中,从普通教师到余姚中学“掌门人”,赵红庆从未停止对教育本质的思考。
每走一步,他都紧跟时代,关注学生成长和学校发展;不管身处任何岗位,他都始终站在教学一线精耕细作,为教师们树好榜样、作出表率。今年,余姚市授予他“教书育人奖”暨“江丰”教师奖励基金特殊贡献奖。我们来听听他的教育故事。
□现代金报 | 甬派
记者 樊莹
课堂不应该只是老师的“独角戏”
1990年,赵红庆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余姚市第七中学,成为一名数学老师。刚开始,教育资源不足,新教师接受高层次培训机会少。他“摸着石头过河”,思考着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高效学习。
1997年,因教学能力突出,他从众多报考教师中脱颖而出,成为第四届宁波市特级教师(名师)跨区域带徒学员,师从数学特级教师陈守礼。一次学员汇报,他被安排到镇海中学,面向高二学生上一堂主题为《归纳·猜想·证明》的公开课,300多名师生现场观摩。第一次遇到如此大阵仗,赵红庆虽做了许多准备工作,从请教资深老教师到反复修改教案,但课堂上还是出现“小插曲”。
“当我和学生一起求出数列a1、a2、a3……时,希望学生通过观察其中的规律猜想出下一个数,从而得出本堂课的最后结论。这时,有学生举起手,提出新的思路,一下子打乱了课堂节奏。”赵红庆笑着说,一般来说,老师在备课环节会细化到师生互动的每一个问题、每一句话,可即便如此,突发事件仍然避免不了。为了验证这个学生的思路是否可行,赵红庆临时决定多花3分钟推导证明,以至于课堂内容差点上不完。但这一举动,得到专家们的肯定。
也是在这时,他发现,课堂不应该只是老师的“独角戏”,老师在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想法,努力保护好学生的学习欲望。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赵红庆摸索出一套“181”教学策略,即一堂课下来,只有10%的学生听不懂,80%的学生一定听懂,10%的学生认为很简单。对于跟不上进度、基础薄弱的同学,他会在课前两到三分钟时间个别沟通。班级中谁出现了畏难情绪,他会“连哄带骗”,连鼓励带表扬,帮助孩子提高自信心。
每到一所学校,赵红庆都是出了名的“救火队长”,在姚中更是连续多年任教高三,号称“差班也能华丽转身”。直到现在,已经是学校党委书记的赵红庆坚持亲自教授高中数学课程,并保留许多质朴纯粹的教学方式。学生们最爱看他行云流水的手写板书,再难解的数学题或枯燥抽象的课本知识,在一笔一画缜密的逻辑推理下,也能让人豁然开朗。
学生要有点“精气神”
“赵校长,过去这么多年,我依然记得您在新学年第一次国旗下讲话,激励我们用自律换取自信,用自信换取自强。”这是10年前毕业于余姚市第八中学的学生发给赵红庆的感谢短信。高中三年,从迷茫少年到励志图强,这位学生把赵红庆的讲话内容贴在课桌上激励自己,最终“破茧成蝶”。而像这样的学生故事还有很多。
余姚市第八中学原名梁弄中学。2012年,赵红庆调任这所学校的校长,刚接手的时候,这里可以说是余姚高中教育的“洼地”。一个年级近300个学生,每年考上本科院校的却不多。
“当时我每日巡课,结果发现坐在后排的学生有些在睡觉。一问原因,这些同学自认考不上本科,不需要每一门认真学。学生寝室也有类似的问题,常见脏乱差的情况。”赵红庆上任后的“头两把火”,一个是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另一个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为什么如此看重这两件事?“高中三年,看似很短,实际上却是孩子们一生中至关重要的一段旅程。这个阶段,不仅仅是为了考上大学,更是人格塑造、习惯养成、品质提升的关键时期。”赵红庆认为,学生要有点“精气神”,有了这种打不垮的精神魄力,在遇到困难和问题时才都能积极应对。为此,他一方面利用国旗下讲话勉励学生,另一方面带着生辅老师加强学生日常生活管理。
教师是提振学生“精气神”的关键。借着学校搬迁至城区的契机,赵红庆积极推进学校成为“宁波市特级教师协会基地学校”,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激发办学活力。
从“进口”看“出口”,短短四年时间,余姚八中考上本科的学生人数直线上升,每年的普高教育质量考核都能位居余姚高中教育第一梯队。余姚八中还探索出一条高中特色教育之路,开办美术班,为热爱画画的学生打通梦想的道路,近年来陆续有学生考入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浙江大学等国内知名高等学府。
“让每位学生
得到卓越发展”
从教34年,赵红庆和姚中的渊源最深,他在这里度过了近20年的时光。2016年8月,当他再次调回姚中任副校长时,正好是浙江新高考改革落地后的第一年,也是高中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探索兴起之时。
如何培养人才?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有着89年办学历史的姚中,从来没有丢失过‘实获’精神这一办学传统。不管从30年代学校创办之初,先辈倡导的‘实获我心,践行圣人言’,还是到90年代末提出的‘唤起良知,追求卓越’,再到现在的‘知行合一,止于至善’,这是一代又一代姚中人精神和灵魂的追求。”赵红庆感慨道。
46届校友陈宜张院士心怀实获,潜心研究,成为神经生物学专家,并在母校设立“陈宜张奖学金”激励姚中学子;60届校友周永权教授心怀实获,攻坚克难,成为中国航天四院总设计,为中国的航天事业开创新辉煌;66届校友王文鉴勇于创新,带领舜宇集团把光学高端技术引向全世界,向世界展现中国智造的力量;04届校友宋春啸勇攀科学高峰,终于提出了一种新的DNA甲基化测序方法,为未来人类癌症患者带来福音;05届校友邵立晶仰望星空,提出检验引力的新方法,为基础物理理论“添砖加瓦”,成为中国新一代科研“摘星人”……
“这些优秀校友都在各自的行业践行姚中人的精神,都在身体力行践行姚中人的家国责任。”赵红庆认为,现在读高中的这批孩子,10年后、20年后将成为我国第二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主要践行者和创造者。首先,他们应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包括家国情怀、民族精神等。其次,没有哪行是轻轻松松就能干的,光鲜的背后往往都要有坐冷板凳的苦功,要有责任担当。
“让每位学生得到卓越发展”,这是姚中育人理念,也是赵红庆孜孜以求的目标。2020年起,任姚中党委书记、校长的他,在抓常规、重常态的基础上着力探索“五育并举、融合育人”新机制,积极构建新时代核心素养下的人格力、学习力、创新力“三力知行”课程体系,将立志励志教育、规则习惯教育、体艺劳动教育、科技学术素养培养等贯穿于教育教学之中。
同时,姚中实施“高考、强基、竞赛”融合培养机制,通过“一生一方案”助力拔尖创新人才“破土而出”。近三年来,该校共有18人被清华、北大录取,10人次在全国奥赛中摘金夺银……
一群95后、00后新生力量从这里扬帆起航。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的王安宇,在娱乐圈崭露头角,才华和魅力也是引人瞩目。考入宁波诺丁汉大学电气专业、Kirin Space航天科研团队负责人王浩宇,自制固体燃料火箭CHX-3号一飞冲天。被浙江大学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专业提前录取的张烜滈,和小伙伴来一场说走就走的city walk,宣传和推广阳明文化,筹备出版一本高三业余时间写的中篇小说等。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面对时代给出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这一重大命题,赵红庆表示,已积极推动成立余姚市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办公室,探索小初高一体化培养机制,为学生创设多元化的选择路径,为国家培养、输送更多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