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大这堂思政课 为什么选在梅山红桥?

▲ 王永刚老师讲述宁大力学团队30年三代人服务“国之重器”接力科研创新的故事。

梅山红桥下的思政课。 学校供图

“我2000年在宁大读王礼立老师的研究生,当时他67岁了还给我们上课,带我们做科研,对待学术热忱严谨……我觉得,传承科学家精神最好的是,高校科研工作者、高校教师要有教育家情怀。”

9月28日上午,宁波大学机械工程与力学学院在北仑梅山红桥上了一堂思政课。浙江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负责人、“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负责人王永刚现场讲述《30年三代人接力探索大桥防船撞技术》的故事。

□现代金报 | 甬派 记者 王冬晓 通讯员 晏程程

梅山红桥背后的故事

这堂共话科学家精神、教育家精神的思政课,之所以选在梅山红桥,是因为建于2017年的红桥用的是宁大力学团队的大桥防船撞技术,也是王永刚团队的工程项目。

“船撞桥是一个冲击动力学问题,梅山红桥用的防撞设施外面一层钢圈,中间是橡胶绕成的防撞圈,在诸多柔性部件的共同作用下,大船撞上防护圈释放了撞击力,其撞击反作用力再加上水流的力量,将船舶推开,让船舶沿着防撞装置外侧滑走,实现了大桥、装置、轮船三不坏,最大程度降低损失。”王永刚把这个技术比喻成“打太极”:内外联动、借力打力、以柔克刚。

30年来,宁大大桥防船撞技术已成功应用于湛江海湾大桥、象山港大桥、福建平潭海峡大桥等,服役期间多次避免船撞桥事故,节约工程造价7亿余元。

宁大力学开创者是宁大首任校长朱兆祥和创校副校长王礼立。王礼立是伴随新中国成长起来的力学专家,在宁大创建力学与材料科学研究中心,并一举拿下力学硕博点,一直工作到70岁。2005年,新加坡国立大学杨黎明教授受邀来宁大任教,带领力学团队继续深耕大桥防船撞技术。第二年,博士毕业的王永刚回到宁大,与杨黎明教授一起从事科研。如今,王永刚已成为宁大大桥防船撞技术的第三代科研带头人。

一路走来,王永刚对王礼立先生的科研精神、教育情怀深有感触。“科学家首先要爱国”“科学家精神最好的传承是在教师身上,教师要有教育情怀,有教育家精神”……站在红桥边,王永刚的讲述深深感染了在场师生。

师生共话教育家精神

思政课上,宁大机械工程与力学学院辅导员谢格讲述了《传承永不消逝的应力波》,“87岁高龄的王礼立老师依旧坚持修改自己所著的《应力波基础》。王礼立说,一个老师要做得好,必须同时做好教学和科研。‘自己不做科研,只会从书本到书本,不会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不好学生。’‘不要有保留,他们同样去教下面的学生,这就是传承!’”谢老师讲述力学专家王礼立心怀祖国、投身教育、一生奉献应力波研究的故事,让大家感受到具象化的教育家精神,激励同学们做顶天立地的人,做顶天立地的事,做顶天立地的学问。

之后,宁大力学博士生党支部带领青年学子发出青春倡议:立志做向上青年,学好专业知识,锐意创新,以强国信念激扬青春,用奋进姿态书写风华,争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以青春“小我”书写强国“大我”,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挺膺担当!

该校机械工程与力学学院相关负责人,爆炸与流体力学教师党支部、力学博士生党支部、24级工程力学拔尖人才创新班团支部参加了此次活动。“我们在大桥防船撞科研成果应用现场举办主题党团日活动,讲述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力学学科的三代教师,深耕军事强国和海洋强国战略领域科技创新、躬耕讲坛培育拔尖创新人才的故事,就是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以教育家精神铸魂育人,引领力学博士生、硕士生和本科拔尖创新班学生挺膺担当,奋发有为,做强国路上的排头兵。”宁大机械工程与力学学院党委书记王智腾说。

2024-10-04 3 3 现代金报 content_177638.html 1 3 宁大这堂思政课 为什么选在梅山红桥?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