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上午,宁波大学机械工程与力学学院在北仑梅山红桥上了一堂思政课。浙江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负责人、“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负责人王永刚向大学生们现场讲述了《30年三代人接力探索大桥防船撞技术》的故事,深深感动了在场学子。
(9月28日甬派)
报道标题用了一个设问句:宁大这堂思政课为什么选在梅山红桥?挺有意思的。笔者很快在文中找到答案:这堂思政课之所以选在梅山红桥,是因为建于2017年的红桥用的是宁大力学团队的大桥防船撞技术,也是王永刚团队的工程项目。原来王老师是把梅山红桥当成了教具,把30年三代人探索大桥防船撞技术故事当作了教材,给学生们上了一堂生动的情景课。
可以断定,这堂思政课的收效肯定要远大于课堂教学。在此,我不想探究这堂课的收效,只想探究其价值所在。它好在哪里?好就好在一个“大”字。这不仅指它课堂大,教具大,场面大,其真正的“大”体现在内容丰赡、精神强大、立意高远上。王老师不仅用专业的语言向大学生们讲述了防船撞技术,还用诗一般的叙述语言讲述了三代科学家的家国情怀和感人故事。他说,“科学家首先要爱国”“科学家精神最好的传承是在教师身上,教师要有教育情怀,有教育家精神”……这堂课的主旨可归结为一句话:激励同学们做顶天立地的人,做顶天立地的事,做顶天立地的学问。
近日,由中央网信办、教育部等联合主办的2024“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大思政课网络主题宣传和互动引导活动,在南开大学举行。活动明确,“大思政课”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要使命,要真正把握其“大”内涵,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不断拓展实践育人和网络育人的空间和阵地。梅山红桥下的这堂思政课格局大,视野大,阵地大,收获也大,激发了大学生们“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的豪情壮志,昭示人们:“大思政课”就应该这么上。王学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