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要有做教育家的情怀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年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培养培训质量,培养造就新时代高水平教师队伍。其实施路径,则是将教育家精神的培育融入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引导和鼓励教师在各自的岗位上像教育家那样有情怀地去工作和学习。

谈到教育家,我们会想到孔子、陶行知、蔡元培、苏霍姆林斯基,为什么?因为他们都是教育思想卓著,并给后人留下许多宝贵精神财富的教育实践者。

我们知道,不可能每一位老师最终都能成为教育家,但是,每一位教师都在潜意识里,都有一种当教育家的理想和情结。那么,如何向教育家的目标迈进?作为教师,我们可以向这些方向努力。

教育家的情怀,首先体现在教育思想的前瞻性上。

我们要思考:为什么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要洞察未来社会发展的方向,洞察社会发展需要什么结构、规格、类型、层次的人才。当下,老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但是教的、学的不一定有用。师生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和感情,付出了辛勤劳动和智慧,却没有用途,这不是在做无用功吗?对这样的能量消耗,我想每一个教育者应该反思,我们的教育变的是什么,不变的是什么,到底要给学生的幸福人生留下什么。毫无疑问,我们国家的未来社会需要的绝不是应试机器,而是身心健康、积极进取、充满活力、对社会充满责任与爱心,能充分挖掘出自身潜能,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品质的人。教育的内涵包括“教书、育人”两个方面,其核心与本质就是让人成为人。

教育家的情怀,体现在相信每一个学生都具有发展潜能的理念上。

教育公平是促进社会公平的最强大工具。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健康成长、成人成才,让他们对社会有责任感、充满爱心才是我们教育的良知和根本。我们要始终坚信“每一个孩子都能成才”,每一个学生都是一块等待雕琢的璞玉,把他们培养成一个身心健康、人格健全、热爱生活、充满思想的人,使他们成为促进社会改良和进步的力量。在学校育人教书方面,我们要尽量不留盲区、盲点,要为颇具差异性的孩子们搭设成才的“立交桥”,让每个孩子都能体验到不同程度的成功,都能享受到价值被认可与自我成就的幸福。这样的幸福学生不是“做题”做出来的,而是符合教育规律、尊重教育个体培育出来的。

教育家的情怀,体现在“以人为本”上。

“以人为本”的落点在“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为本”。最直接的体现,就是课程体系的健全。课程是培养学生的载体,通过学术课程、校本课程、社团活动课程、国际课程、综合实践课程和节日课程等,可以改变以往高度统一、相对单一的特点,从而变得丰富多彩、充满活力和魅力,满足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的需求,培养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阳光心态以及担当、合作、沟通、表达等素质,真正体现“办适合学生的教育”,让每一个学生都健康发展、快乐发展、可持续发展。落实“以学生为本”,离不开“以教师为本”。教师,是教育的直接实施者,让教师体验到教育价值、职业尊严和职业幸福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学校要让老师通过不断学习,最优化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实现教师的生命价值和职业价值的内在统一,要以正向评价为引导,帮助引领每位教师把握教育规律,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与风格,提升教科研的能力。教师要从“被发展”转变为“要发展”,内在潜质得到最大限度地激发,从而形成一个健康的、昂扬的、有能力的团队,一个高效的、幸福的教师团队。

陆青春(宁波高新区实验学校)

2024-10-01 3 3 现代金报 content_177473.html 1 3 教师要有做教育家的情怀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