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宁波大学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聚焦行业发展,到光伏企业做调研,将课堂和实验室中的思考应用到实践中,并把调研数据和问题带回实验室,积极推动科创成果产业化。
(8月9日《现代金报》)
大学生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大多是理论知识,在学校实验室里做的实验,大多是对理论知识的验证以及对新理论的探索。如果工学结合不足,即使在校园里有优异的学习成绩,但离开校园后却不一定转化为职场上的能力。
以工科专业为例,大多数工科专业的毕业生都要在工厂里工作,如果工科专业的大学生在大学期间较少进工厂,毕业后则很难将校园里学到的知识迅速应用到职场中。所以,工科专业大学生进工厂调研与实践,是专业学习的需要。
“工学结合”很重要,但如何将其做好,还需在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首先,把握好“工学结合”的时间节点。很多大学每届学生的工学结合时间都是固定的。例如,大一学年的某一周,大二学年的某个月,大四学年的某学期等。时间固定,强化了工学结合的刚性,有其必要性。但是,这样的时间安排忽略了教学上的需求。有些教学内容是需要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同步进行的,所以,工学结合的时间节点要充分考虑教学需要。
其次,让学生带着项目进工厂。
学生进工厂并不仅仅是去了解行业企业的生产情况及技术发展情况,也是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的双向奔赴。所以,大学生进工厂要有基于项目的专业目的。例如,将教学实训设备中练就的技能在真实的生产加工中应用、把实验室里的研究数据在工厂的设备中进行技术检验……有了进工厂的具体目标,就会收到较好的工学结合效果。
再次,教师要加大“工学结合”的指导力度。
学生进工厂,也是教师下企业的重要时间节点。在学生进工厂的时间段,教师既要做好协调和管理工作,也要根据培养目标及教学计划,对地方产业及工厂进行深入调研,主动开发协同育人项目,并与工厂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研发课程、共同制定课程实施计划,确保工学结合长期高质量运行。
最后是让大学与行业企业形成发展共同体。行业企业的发展靠的是人才,人才是学校培养的。学校要想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就必须在办学过程中与行业企业密切合作。所以,大学与行业企业同属一个发展共同体。学校在专业建设及教学实施的过程中,要主动对接合作企业,必要时把课堂搬到工厂,让学生在真实的场景中把知识转化成能力。
理论知识的学习是形成能力的必要条件,要让大学生的知识转化成职场需要的能力,必须让学生深入到行业企业,扎扎实实做好工学结合。苏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