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一些家长总是不问清原因,理所当然地认为孩子做错了。他们或者提高音量,或者大声地批评,殊不知,这样的做法会让孩子不敢说,不想说,只会哭,结果是冤枉了孩子。本期这位分享人的故事,值得家长聆听和反思。
分享人:宁波大学附属学校小学部 学生家长 刘盛
大概在女儿4岁半的时候,有一天晚上,她和朋友Yuki在Yuki爸爸的车里玩。不一会儿,女儿手里拿了一个小东西从车里出来了,Yuki追了出来,说我女儿拿了她们的东西,要讨回去,两个人起了争执。
我急忙过去了解情况,Yuki一直强调女儿拿了车上的东西,小孩子都有领地意识的,坚持要女儿还回去,而我女儿死死拽着手里的东西,一个劲地摇头、流泪,不说话。
当时天很黑,女儿小手紧紧地捏着一样东西,我当时寻思,这孩子怎么这么不懂事,随便拿人家东西还不肯还,性质太恶劣。
几番劝导下来,女儿就是不肯归还,我情绪越来越激动,开始责骂她,女儿也开始哇哇大哭起来,感觉她的抗拒从没这么激烈过。我当时只有一个想法:“别人家的东西一定不能随便拿,必须还回去!”在我各种威逼利诱下,和我僵持了10来分钟的女儿妥协了,她极不情愿地把手中的东西还给了Yuki,我也引导她们彼此拥抱达成和解。
我为自己又“顺利化解”一场小孩的“纠纷”长舒一口气,潜意识里又悄悄给女儿的负面清单增加了一项内容,以为事情就这么过去了。
大概两个月后的某一天,我和女儿在家里一起拆坚果零食袋,里面突然掉出来一小袋干燥剂,我顺势做了一下科普教育,“这个干燥剂很危险的,千万不能放到嘴巴里,会烫坏嘴巴喉咙的”。
女儿说:“我知道,奶奶跟我说过,干燥剂会着火的,很危险。”奶奶为了教育效果,显然夸大了危害。然后我女儿顺口说了一句:“爸爸,你还记得吗,有一次我从Yuki爸爸车上把干燥剂拿下来,然后你把我骂哭了。”
“啊,我记得,你那天手里捏的是干燥剂啊,那你为什么不肯还给Yuki,你也没跟我说清楚原因。”我回答道。
接下来女儿的回答让我极为愧疚,甚至改变了我对孩子教育的认知。她说:“我那天在车里发现了干燥剂,就想拿出去扔掉,我害怕她们的车子会着火,我不想让她们这么危险。如果着火了,你们消防队就要灭火(我在消防部门工作),你们很辛苦,我不想让你们去灭火,但是那天你很生气了,声音太大了,我害怕,我说不清楚。”多么纯真善良、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的孩子!想起女儿当晚撕心裂肺的哭声,我一把抱住这个小小的孩子,感觉特别的羞愧自责。
很多时候,我们习惯认为自己比孩子更“明辨是非”,我们习惯用大人固有的成见去打量孩子的行为,我们习惯用大人的音量去掩盖小孩微小的声音,却可能因为孩子表达能力、情绪控制的局限性,错怪、冤枉了孩子很多的善意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