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3年前,湖南人苏某某大学毕业后,选择到象山发展,入职一家公司。如今,他的工作已走上正轨,接下来想在象山安家。一项调查显示,超五成职场人愿意前往小城市就业;求职者“下沉”趋势更加明显,三线及以下城市的人才黏性正在不断加强。
(据6月6日中工网)
在传统思想观念当中,大学毕业生一般都会选择留在大城市,或者是考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工作,即便没有进这些单位,也最起码能够进省市一级或大中型企业等单位工作,选择去小县城,三线及以下城市发展的并不是很多。
据报道,2024年高校应届毕业生人数将达到1179万人,毕业生数量再创新高,使得“就业难”被毕业生、家长以及社会广泛关注。
从另一方面看,如今不少大学毕业生手捧简历,南下北上,频繁参加各类招聘会,目光总是紧盯机关、名企等单位,不到万不得已绝不考虑到基层、边远贫困地区去就业。更有甚者,宁可在家待业,也不“委屈”自己从事“不体面”的工作。这种思想要不得。抱着“做大事”“就高职”“留沿海”的老观念,必然错失机遇,与社会和时代不合拍。
国内知名的智联招聘认为,“就业难”并不是难在岗位的缺乏,而是难在毕业生对未来方向、社会需求的认知错位及缺乏自我了解产生的迷茫。随着乡村振兴、民营企业、第三产业等对大学生的吸收能力和欢迎程度有增无减,二、三线城市快速扩张对拓展市场的需求日益增强,都为毕业生带来了职业发展的机会。
上述所说,已有先例。如北京女孩何晓萌,大学毕业后自己创业。2008年,她成立了村里第一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承包了村里24个大棚种植嫁接黄瓜,一年后净赚24万元。目前,她把大棚承包数量由24个增加到36个,是“北京营和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法人代表兼董事长。其实,类似的事例还有很多。
笔者以为,作为大学毕业生应该树立灵活务实的就业观念,工作无高低贵贱之分,公务员是工作,选择去县城工作,当农民,种菜,摆水果摊也是工作,只要靠自己的双手合法去赚钱都是值得尊重和无上光荣的。再说,大学生包括研究生,开擦鞋店的、办养猪场、当职业农民的,都不乏发展成大事业的先例。作为大学生,不妨树立灵活务实的就业观念,眼睛不要只盯着上面看,还要往“下”看,只要肯放下“面子”,及时转变择业观念,那么,就业的路子才会越走越宽。
徐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