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考临近,最近王先生发现女儿小雅(化名)回家后常常情绪低落,对学习提不起兴趣,还特别敏感,动不动就发脾气,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不和家人沟通。王先生既着急又无奈。
遇到这样的情况,家长怎么应对?宁波市江北中心学校初中部副校长马丰元指出,作为家长,除了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做好后勤保障,还更要关注孩子的情绪,在日常生活的细节中,帮助他们调节情绪,耐心陪伴他们走过这段特殊的关键时期。
□现代金报 | 甬派 记者 马亭亭
面对孩子的情绪
家长这三种方式不可取
约翰·戈特曼在《孩子,你的情绪我在乎》一书中指出,家长面对孩子的情绪,往往有四种不同的应对方式,其中有三种都属于 “非妥善处理”的范畴。
缩小问题型家长
“没什么大不了的”
为了让孩子配合家长,尽快消除不良情绪,家长可能会选择物质奖励、语言安慰的方法,告诉孩子“成绩不理想没什么大不了的”。家长关注的是问题的解决,而不是孩子的情绪。用轻描淡写的方式对待孩子的问题,是对他们情绪的忽视,是对负面情绪的一种逃避。长期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他们不善于进行情绪的自我调节。
压抑型家长
“你哭/发火/摔东西也没用”
压抑型家长不只是漠视孩子的情绪,他们甚至表现出对孩子负面情绪的厌恶。比如孩子在因为考试流泪的时候,家长生气地训斥:“都这么大了有什么好哭的!”这样的家长,关注的不是孩子的情绪,而是孩子的行为。家长错误地认为“笑是一种好的行为,哭就是一种坏的行为,长大了就没有哭的资格和权利”。心理学研究表明,压抑型家长养育的孩子,自尊水平比较低,情绪调节能力差。
放任型家长
“那就算了吧”
有些家长为人父母后会变得心软,尤其是看到孩子伤心、自责、愧疚的时候,就觉得孩子做什么都是对的,做什么都是可以被原谅的。这类父母看起来能接纳孩子的情绪,但没有把情绪分为积极与消极,会让孩子分不清对错,意识不到行为的界限。凡事只考虑自己,不考虑别人,不利于孩子健全人格的发展。
家长们要知道,孩子需要鼓励和支持,而不是批评和责备。有的时候结果不理想,我们要关注过程,只要孩子在努力、在坚持、在钻研,一样也应该得到父母的肯定,这样结果会向着好的方向发展。
处理孩子情绪和压力问题时
家长宜把握四个关键词
临近中考的初三家长们除了做好后勤保障工作外,在处理孩子情绪和压力问题时要把握四个关键词。
稳定
为了让孩子能够心无旁骛、情绪稳定地投入到复习中,家长们需要特别留意日常生活的节奏,尽量不要在这个时候做出大的改变,比如突然调整作息时间、改变饮食习惯或是增加家庭活动的频率。稳定的日常规律能给孩子带来一种情绪层面的安全感,使他们在熟悉的环境中学习,从而减少不必要的干扰和压力。
适度
很多家长在大考前三句不离考试、三句不离学习,以此督促孩子抓紧时间,提醒孩子不要疏忽大意。家长们需要知道,孩子已经历了一天紧张而繁重的学校生活,回到家里,他们特别需要其他的新鲜感受。我们应该给孩子营造一个自然的生活环境,轻松的交流氛围,切忌唠叨。当然,不主动说不等于不说,而是要适时、适度。适时是指在孩子们休息放松、心情比较好的时候,在传递理解中切入。
积极
家长应避免使用消极的、否定的语言,如“不要紧张”“不要出错”等。这些语言本意是安慰孩子,但往往可能会让孩子更加紧张。家长可以将负面的担心转化为积极正向的词,比如担心孩子考试前丢三落四,可以这么说:希望某某同学考虑问题周到、全面、细致。
接纳
当考试临近,孩子可能会经历一系列复杂的情绪。特别是在面对如此重要的考试时,可能会出现紧张、焦虑甚至不安的情绪。这些情绪的出现是正常的。作为家长,此时此刻,要耐心倾听孩子的感受。给他们一个安全的空间,让他们表达自己的担忧和不安。不要打断他们,也不要急于给出解决方案,只要静静地倾听,让他们知道他们的感受是被看见的、被理解的。
家长们在调节孩子的情绪时,要让孩子能够感受到家庭永远是孩子休息的港湾,父母永远都是孩子最坚实的依靠。等孩子情绪稳定之后,再根据孩子的需求和他一起面对问题。
当然,如果孩子情绪低落、兴趣降低的持续时间已经连续两周以上,那家长务必要引起高度重视,孩子不仅仅是情绪上的不高兴,有可能心理状态已经很不好了,需要及时寻求专业人士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