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星荫有约”甬·港美育浸润教学成果展暨宁波市美术教共体美育论坛开幕。展览中,来自甬、港两地五校的作品得到了展出。值得一提的是,其中的海曙区古林镇实验小学、宁波市翰香小学、海曙区石碶街道江上小学都是海曙中心小学的教共体成员校。该展览也是海曙教育在教共体工作中所获成效的缩影。
截至2023年末,海曙区公办学校教共体覆盖率100%,农村学校教共体覆盖率100%,教师和学生素养都得到了提升。近年来,海曙区教育局从“师资共用”“教研共进”“资源共享”“学生共育”方面入手,实现了区域教育发展的整体推进。
□现代金报 | 甬派 记者 林桦 通讯员 李晨
师资共用,教研共进
教师专业素养普遍提升
师资力量是促进薄弱学校良好发展的关键因素。自2018年2月起,宁波市实验小学在洞桥镇中心小学成立了杨春丽特级教师乡村工作室,协同洞桥镇内的百梁小学和宁锋小学开展教共体活动。宁波市实验小学作为核心校,每门学科每学年都会派出教师到成员校交流。
各成员校则每月举行一次常态主题研讨活动,进行新课标研读学习、课堂实践;尝试“人人备课,抽签上课,现场改课”研训模式,促进学员人人深入学习,促进学校、区域形成良好的教研氛围,建立语文教师专业发展梯队;引领学员进行试卷命题及作业设计研讨活动,推进轻负高质,提高教学质量。洞桥镇内的二十余名学员,先后取得长足进步,在区级教坛新秀评比、论文评比中斩获佳绩。
在教研方面,教共体学校也始终携手同行。比如,宁波市翰香小学教师的平均年龄为46岁,十余名教师已超过50岁。该校以教共体同步课堂为平台,要求年长教师积极实施传帮带,承担同步课堂、同步教研的任务,发扬探究精神,对年轻老师的课堂进行指导,把多年的教学经验分享给本校和成员校的老师们,也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资源共享,学生共育
为培养全面发展人才提供广阔空间
互联网的出现让课堂共享成为可能。基于“互联网+义务教育”,城乡同步课堂或线下课程,让城乡孩子都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宁波市孙文英小学与舟山市定海区沥港中心小学构建跨地区教育共同体的合作模式,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核心素养。
此外,教共体学校间还经常开展学生研学、劳动实践、学生体艺特长交流、综合素质竞赛等活动,促进友谊和文化交流。
比如,宁波市实验学校与龙观乡中心学校共同在向阳社、半山伴水开展研学旅行,举行采茶、体育友谊赛、学生书画作品展览等活动。两校重视劳动教育,互相学习智慧农场的无土栽培和传统农场栽种技术。
海曙区广济中心小学多年来致力于开发秉承中华诗教传统的“读游经典”课程。开展教共体工作以来,以“诗教联盟”的方式,推进教共体学校文化结对、诗教课程协同,丰富人才培养模式,共同探索联盟学校育人模式的创新之路。
海曙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区教育局将出台《海曙区义务教育共同体质量提升行动方案》,将教育布局重构、新建学校品牌打造、教育质量提升等与集团化办学、教共体发展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好义务教育优质资源辐射引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