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课” 心有大爱

1986年出生的徐金宝,是浙大宁波理工学院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教师。去年12月,被确诊为胆管癌。当他自知来日无多后,告知妻子程娜:“如果我去世了,我想捐赠眼角膜和遗体,希望得到你的同意。”程娜最终选择支持他的决定。6月4日凌晨,徐老师走了。程娜悲痛又欣慰地说:“他说,哪怕自己毁灭了,也要用自己的身体,给学生上‘最后一课’。作为老师,他终于如愿了。”(本报今日A09版)

这是一堂非常特殊的“最后一课”,它没有教材、没有教案,甚至也没有授课过程,只有徐老师留给妻子的一句话:希望通过捐赠眼角膜和遗体方式,给学生们上“最后一课”,也给自己的两个孩子上“最后一课”。整堂课只表达了授课者的意愿,内容和主题阙如。

同为教师,笔者不揣冒昧,试图还原和总结这“最后一课”的价值和本意,权当是从另一个维度解读徐老师的遗愿吧。

这得从遗体捐献和器官移植的现状说起。虽然我国实施遗体器官捐赠已有30多年,但现状不容乐观。数据显示,登记遗体捐献的人数仅占国家总人口数的0.01%,实际捐赠的人数仅占登记总人数的4%—20%。器官捐献率更低,仅为0.03/100万。

国民为什么不愿捐献自己的遗体器官?原因除了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遗体器官的捐献程序不方便、捐献善后服务不到位等因素外,很重要的一点是观念问题。两千多年来,国人深受儒家思想影响,都希望入土为安、寿终正寝,这种传统观念严重制约了国人的捐献意愿。

徐金宝老师身上最为宝贵、也最令人动容的是,他有一个自己的生死观,“趁活着,把人生的句号先描上。”从学生和同事的回忆中可知,徐老师此生的句号画得非常圆满。难能可贵的是,他不满足于此,他还有更远大的追求,恰如他在去年年底写下的那条微信所言:“如果有来生,要做一棵树,站成永恒,没有悲欢的姿势。一半在土里安详,一半在风里飞扬,一半洒落阴凉,一半沐浴阳光。”

这得心怀多大的爱,才能在临终之前发出如此感人肺腑的遗愿!

读罢“不要葬礼不要坟墓不要哭泣,安安静静”这句遗言,笔者情难自抑,不禁吟哦道: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徐老师活得短暂,但活得灿烂,其人格光辉不仅照亮了他的学生、家人、同事,也照亮了无数读者,并让大家憬悟到:胸有大爱,方能洞彻生死,无惧死亡,活要活得有价值,死也要死得有意义,譬如死后把器官和遗体捐献出去,让自己的生命在他人的身上继续存活,得以延长。

这就是徐老师给学生和孩子上的“最后一课”的价值所在。王学进

2024-06-07 3 3 现代金报 content_157044.html 1 3 “最后一课” 心有大爱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