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宁波市教育系统优秀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在宁波市爱菊艺术学校举行。培训班特邀全国“教育大咖”刘希娅校长作讲座。她的一句“家长担心孩子紧张不起来,我们却喜欢让孩子们松弛下来”,发人深省。(5月30日《宁波日报》)
松弛是一种感觉,一种理想的精神状态,一种由内而外的放松,既包括身体上的轻松自在,也包括心理上的无羁无绊。
松弛,难吗?婴幼儿时期,环境舒适,没有顾虑和烦恼,吃得香,睡得香,玩得欢,是人生中最为松弛的阶段。看来,松弛是与生俱来的能力和状态。相反,用力太猛,过于较真,精神之弦就会越绷越紧,从而如手握流沙,抓得越紧,流失越快。
孩子随着年龄的成长,肩上担子越来越重,身边的条条框框也会越来越多,受到的约束多了,自由活动的空间少了,松弛感也随之渐行渐远。一旦松弛感流失,精神焦虑便可乘虚而入,引发一系列的心理问题。据2023年的《中国青年发展报告》显示,我国17岁以下儿童青少年中,约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有4.76%—10.9%的儿童青少年出现过不同程度的焦虑障碍。
孩子是天生的乐观派,后天出现的心理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受家庭、学校、社会的环境影响,其中家庭影响无疑是最大的。目前,学龄孩子的家长大多在40岁上下,他们无论在事业上,还是在家庭中,都是当之无愧的中坚力量,责任大,压力也大。这些家长往往深陷焦虑而不自知,误将焦虑当鞭策,有的甚至把职场上的生存竞争法则直接套用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目标急功近利,不仅向孩子传递着焦虑,而且还加重了孩子的焦虑。
家庭是孩子们的第一课堂,想让孩子们松弛下来,首先要让家长们不再焦虑。三流的父母当保姆,二流的父母当教练,一流的父母当榜样,在心态问题上,父母也应该做出表率,学会接受孩子的优点和缺点共存,不必执着于孩子按照大人们预想的样子成长,他们有属于自己的成长轨道,家长要做的就是给孩子成长提供支持和滋养。想明白了这些,父母们可以舒缓下来,从内到外发出一种松弛感。孩子们接收到这种讯号,也会跟着放松,产生更多的信任与和谐。
孩子有孩子的天性,孩子有孩子自己要走的路,看得通透一点,做得洒脱一点,放手也是一种关爱。不抱怨,不苛责,不强求,给孩子的心灵松绑,让孩子们松弛下来,这是父母赠与子女的最好礼物。景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