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方协同助他们融入社会

特殊学生的“大课间”搬到了村庄里

网格员们在学校观摩特殊学生的大课间活动。

“老师,现在不是大课间吗?为什么我们要到校外去呀?”“哇!原来村子的森林里这么好玩!”“爷爷奶奶,你也和我们一起运动吧!”……5月24日,象山县培智学校将大课间搬到了学校附近的村庄里,特殊学生们走出校园,开展了融入社区的体育活动。

□现代金报 | 甬派 记者 林桦 通讯员 王铭 胡宸源

一场“有预谋”的校村合作

据了解,自2011年以来,象山县培智学校将“适应体育”的理念融入办学全过程,利用各类资源,让特殊学生在大课间60分钟、阳光体育活动50分钟、课间10分钟充分活动,在运动中提升他们的身体发展水平。

随着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学校开始探索体育活动的更多可能性——能不能在社区中进行体育活动?能不能让学生和村民一起运动?锻炼身体的同时与村民良性互动,是否能帮助特殊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

“我们已经在校内开展了13年的适应体育教育实践,但是特殊儿童不可能只在学校里面生活,他们毕业后要走入社会、融入社会,所以我们的适应体育活动应该拓展到社区里。”校长吴素芬表示。

今年4月初,象山县培智学校邀请了涂茨镇社会事务办、镇妇联、镇综合信息指挥办、镇一站双中心的工作人员以及20余名各村网格员来校,为特殊儿童寻找适合的“适应体育”社区拓展场地,助力特殊儿童融入社会。校村合作会议围绕“怎么将运动场地落实到各个村庄、社区”展开,并初步定下潘家坎村森林公园、潘家坎村养鹅场周边田地及中堡村军旅基地作为学校“适应体育”活动的社区拓展点。

“关爱特殊儿童,不仅仅是内心的关爱,更要用实际行动表现出来。”涂茨镇副镇长俞素贞表示,“除了对村里的体育活动设施进行改造,我们还会在每个自然村组建志愿者队伍,为特殊儿童的大课间外出体育活动提供支持,让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落地。”于是,各个村都形成了一支志愿者队伍,并修缮了几个拓展点的设施设备,供特殊儿童使用。

一场“可视化”的学生成长

当天,特殊学生们一个不落抵达了拓展点,大树间躺卧、荡秋千、走索桥、走石子路、拔河……除了志愿者,不少村民也到拓展点参加活动,玩得不亦乐乎。一名网格员志愿者表示:“我每天上班都会路过培智学校,也知道这里有这样一群孩子。带着他们进行体育活动是我们力所能及的事情,我很愿意以这样的方式帮助他们。”

据悉,从今年4月22日开始,象山县培智学校就开始分批带学生进入社区拓展点进行体育活动,直到5月,学生们才适应了这样的大课间形式,学校开始组织学生大规模地进入村子开展体育活动。

对于特殊学生而言,长达一个月的适应过程是必须的。小羽是一名唐氏综合征儿童,在校内1小时的大课间体育活动里,他总是表现积极。但是第一天外出到社区时,未知的社区环境、持续大强度的路程让他崩溃了。他一动不动地站在路中间,表示抗议。队里的老师只能一直陪他站着,直到一个小时的活动时间结束,同学们返程,他才跟着一起回了学校。

“出发之前,我们就预料到了这样的情况,特意安排了‘机动’老师帮助处理这种情况。‘唐宝宝’比较固执,身体疲劳时就更不愿意去新的环境了,这也是特殊儿童普遍存在的社区适应问题。”带队的王老师说,“但是回去之后,同班的孩子向他分享了村子森林公园是多么的好玩,第二次他就坚持下来了,这就是进步。”

校长吴素芬表示,今后,学校将每周投入两天的大课间活动时间,带领孩子走出学校、走入社区,在学校周边社区开拓更多不同的运动场景,让特殊儿童走出校园、融入社区的做法覆盖整个象山县,传达出儿童友好的象山声音。

2024-05-28 多方协同助他们融入社会 3 3 现代金报 content_154949.html 1 3 特殊学生的“大课间”搬到了村庄里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