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山高路远,道阻且长,但有一群人始终在路上。
2024年2月底,新一批37位老师陆续启程,接过之前援凉教师手中的“接力棒”,远赴大凉山。他们和先前参与宁波“组团式”教育帮扶凉山行动的13名校长携手共进、并肩前行,赓续宁波的教育援凉事业。
如今,校长、老师们在大山深处的支教生活如何?他们有何思、有何想?一起来听听他们的故事,感受文字中的爱与力量。
2023年9月,怀着对教育的热忱与期待,我从东海之滨奔赴大山之巅,想以支教的方式在大凉山撒下希望的种子,充盈自己的教育历程。
在支教工作中,我发现东西部学科教研互动较为成熟、完整,但德育教研互动相对空白。这里的孩子天性质朴、纯真,但在网络、社会环境等某些不良因素的影响下,思想和行为容易偏差。结合当地的教育教学生态实际,我开始摸索大山里的德育课程。
分享人:
宁波市第七中学支教老师,干海中学副校长、科学老师 林琼媛
整理:现代金报|甬派 记者 钟婷婷 通讯员 王宇迪
如何让口号变为内驱力?
在日常工作中,我了解到许多老师本身对班会课都不甚了解,这就谈不上去引领学生了。无论是什么样的班会主题,当执教老师问孩子们该如何实践时,学生们的回答都是“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这个回答对我很有触动,因为它变成了孩子们机械式的一句口号。为什么好好学习、如何才能好好学习?这些后续的问题都无法得到挖掘,也让班会课失去了激发孩子们内驱力的力量与作用。
我以自己支教的凉山彝族自治州盐源县干海中学为基础,组织开展了干海中学首届班会课主题大赛。要想影响学生,要先影响老师。经过首次比赛,许多班主任都问到一个类似的问题:“林老师,班会课怎么上啊?”“班会课不是让学生自己上的吗?”……经历赛前磨课、赛时上课、赛后评课,老师们都表示自己对班会课有了新的理解,也尝试着用多元的方法让学生学习“知道要做什么”“愿意去做”“有责任去做”和“善于去做”。
“原来梦想并非遥不可及”
在第一学期的学校班会课探索后,我把德育工作的开展拓展到了全县初级中学。
经过与盐源县教体局、教师发展中心的沟通,在多方配合下,“浙江宁波—四川盐源”教育帮扶2024年盐源县初级中学班主任基本功大赛顺利召开。全县12所初级中学参赛,以育人故事、班会课两项比拼为内容,既展示班主任风采,也是一次相互交流的机会,为全县的班主任搭建了一个平台。
在本次比赛中了,我执教了一堂班会课《我们的梦想》。从鼓励孩子们“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到梦想实现需要“具体且明确的目标”,以及梦想需要时时复盘与反思,最后成功圆梦,并送上一份每月计划表助力孩子们每个阶梯的攀登。我设计了大量的体验、实践活动,让孩子们在体验中感悟、自省,从而产生自己的想法。
课后,学生马日伙表示:“当时老师让我们说说自己的梦想,我真的只是随口一说,敷衍了事。在老师的指引下,我才明白,原来梦想并非遥不可及,每一个梦想都值得被尊重,也可以通过分解的小目标去实现。每一天背3个单词,累计起来就不得了。”
在这次活动中,除了我的展示课外,同台展示的还有大赛一等奖获得者的四堂课,以及鄞州班带班管理的讲座,同时借助宁波名班主任工作室平台,与宁波同行互动生成一堂云上课堂。这除了让盐源全县的班主任对班主任专业化技能有了新的认识之外,更让盐源县教体局、教师发展中心看到了班主任培训、班主任技能提高的重要性,并设想明年把此项活动推广到全县的小学和高中。
大半年时间里,我致力于德育课的开展与推广。教书育人,在我看来,育人往往比教书更重要。在学校开设德育教研活动,组建德育教研组……在大山里播种德育种子的日子还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