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熟能生巧”,使劲布置作业;作业负担大,睡眠时间不足;作业质量不高,“精准度”不够……这些关于“作业”的痛点,一直备受广大学生和家长的关注。学生作业从来不是一件小事,特别是在“双减”背景下,不管是作业数量还是作业质量,都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有效性,是实现“轻负高质”的重要一环,也是宁波课改、教改的重点内容。
5月8日,以“核心素养导向的作业设计与实施”为主题的宁波市基础教育改革论坛,在奉化举行。近300位来自宁波市各区(县、市)的教师和教研员齐聚一堂,分享在作业设计方面的经验,共同研讨如何提升作业设计和实施的质量。
□现代金报 | 甬派 记者 林桦
学生最喜欢“实践活动类”作业
最不喜欢“知识背诵类”作业
“双减”以来,宁波教育不断在探索实现基础教育“轻负高质”的有效途径。2022年3月,宁波市获批省义务教育阶段作业改革实验区,宁波也将此专项研究作为撬动区域教育改革的支点。
作业改革有多重要?当前的学生作业有哪些问题?就小学科学学科而言,宁波市教育局教研室曾分别面向师生做过一个调查。调查发现,超过五成的老师对“单元作业设计”的了解程度还停留在“有点了解”。被问及“设计单元作业时,应首先考虑哪三个因素”时,作业目标、作业内容和作业难度是老师们认为最重要的三项。这也意味着,虽然老师们对作业的作用有一定的认识,但是作业设计能力相对薄弱,缺少系统性的学习。
面向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则显示,超过80%的学生都很愿意用一份有趣的单元作业代替单元测试。在作业形式方面,实践活动类的作业获得了83.3%的学生喜爱,在“喜爱度”排名中占据榜首;实践探究类作业次之,有75.6%的学生喜欢;喜欢“知识背诵类”作业的学生最少,仅23.7%的学生选择了该项。巧合的是,这些数据和新课标教学单元性、活动实践性的要求是高度匹配的。因此,不管从当前教师现有能力以及学生兴趣的角度来看,还是从新课标的要求来看,作业改革势在必行。
据了解,为提升作业改革的效率,宁波非常重视科学建库,以实现作业资源整合。宁波市作业库重点把握义务段各学科课程标准要求,体现素养导向,实现单元作业自动组建功能、作业微课答疑、作业完成结果分析等模块,满足不同层次学校、不同能力学生的共性需求和个性需求。不仅着力学生作业减负提质,还助力教师提升作业设计能力、提升教学效率与质量,让区域、学校优质资源成果得以沉淀、传承并持续更新。
好的作业都有一个共同点
老师们现场分享作业设计经验
论坛现场,各学科的老师代表们分享了在作业设计方面的经验。不管是哪门学科、哪个学段,好的作业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以核心素养为导向,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单元整合为视角而进行设计。
以初中科学为例,江北育才实验学校的科学老师王璐玲子分享道,初中科学教研团队通过单元作业,利用情境驱动学生对核心概念的巩固、梳理,并且迁移应用到相关领域,根据科学原理进行工程实践和物化,从而实现学生科学思维的发展。
例如,在设计“人体的物质和能量的转化”这一单元作业时,通过真实情景引入:某病患由于气喘严重到医院就诊,称自己近一个月时常出现活动后胸闷气促……用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驱动学生回忆相关科学知识和原理,然后,布置实践性作业,选择简单的器材制作呼吸运动的模型,分析作业情境中病患气喘严重可能与呼吸系统的哪些器官有关,利用实践性作业培养学生的科学核心素养。最后设计综合性作业,在单元作业的视角下,结合医生的诊断和患者的各种病症,在做作业的过程中让学生认识到人体是由多个系统组成的,各个系统相互协调,以完成完整的生命活动,促使学生利用系统的知识结构来看待实际问题。
“设计完作业后,团队成员还要互相提出建议,形成单元作业2.0版,最后根据学生反馈,形成单元作业3.0版本。”王璐玲子说。
“新课程视域下,作业不再是课堂教学的‘尾巴’,而是实现课程目标的一个重要环节,更强调功能上与教学是一致和互补关系。”宁波市教育局教研室主任杜仕海补充道,要充分发挥作业的诊断、巩固、学情分析等功能,将作业设计纳入教研体系,要重视系统设计符合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体现素质教育导向的基础性作业。
宁波市教育局基教处处长张光明表示,作业是连接课堂教学与教学评价的重要桥梁,是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支点,也是家长直接了解学校教育的重要通道。“希望老师们要以生为本,站在儿童立场准确评估学生的作业负担,在布置作业时能做到适量而精准,科学而轻松。让我们一起努力把作业总量减下来,把睡眠时间加上去,让孩子身心健康,积极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