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9日,全国托幼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宁波幼儿保育(托育)专业产教联合体在宁波外事学校成立,首批成员单位有40多家。这是宁波加快公共托育服务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一个产教联合体,旨在推动我市幼儿保育、婴幼儿托育服务高质量发展。
□现代金报 | 甬派
记者 王伟 通讯员 桂盼
从学前教育到保育托育,人才培养有变化
伴随着生育政策的调整,近年来,婴幼儿保育(托育)服务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2021年-2023年,浙江省政府连续三年将托育工作列为民生实事任务范畴强力推进。2024年,宁波市民生实事项目中也要求,当年全市新增婴幼儿托位1500个。
在这样的背景下,宁波职业教育这几年在学前教育、幼儿保育和婴幼儿托育人才培养方面做出了积极的应对。
这是三个紧密相连,又有所区别的专业,主要区别在于服务对象有所不同。一般而言,学前教育面对的是3-6岁幼儿,幼儿保育面向的是0-6岁婴幼儿,托育面向的则是0-3岁婴幼儿。因此,在专业教育上面,相比学前教育,保育和托育增加了婴幼儿照护相关内容,包括了婴幼儿营养与保育、意外伤害预防与急救处理等基本知识。
在宁波城区的中职学校中,外事学校和古林职高多年来开设有学前教育专业。2022年,古林职高新增婴幼儿托育专业,2023年,外事学校招生简章中原本的学前教育专业变成了学前教育(幼儿保育)专业,两所学校分别增加了保育(托育)方面的专业培养。各区(县、市)中职学校同样面对社会需求做出了积极的调整,余姚市职业技术学校2023年新增了婴幼儿托育专业。
全国托幼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理事长陈洪秋表示,人口出生率下降对托幼行业来说有巨大压力,也存在很大机会,因为家长对高质量托育服务有了更多要求,所以关键是推动高质量托育人才的培养。而全国托幼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和宁波幼儿保育(托育)专业产教联合体的先后成立,就是希望通过构建托幼产业云学院、数字化教学资源、中高职贯通的虚拟教研室等,实现保育(托育)教育的课程融通、师资融合、人才共育。
宁波外事学校党委书记戴文军也表示,联合体的成立,旨在探索宁波市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新模式,聚焦协同培养幼儿保育与婴幼儿照护服务人才,助力托幼行业一体化和高质量发展。
幼儿园开托班,教师有更多培训需求
参加此次联合体成立活动的,除了保育(托育)人才的培养方,即中高职院校外,还有人才需求方,即幼儿园和社会托育机构等。
海曙区启文幼儿园教育集团总园长金虹青告诉记者,启文幼儿园自2022年开设托班,招收2-3岁的孩子,两年来,每年招收1个班20人。
金虹青介绍,开设托班是因为随着生育政策的变化,幼儿园有了空余学位,同时家长有托育的需求。托班的老师需要具备教师资格证、育婴师资格证和保育员资格证三张证书,幼儿园增加了对教师保育方面的培训,让她们在原有学前教育的基础上,具备照顾小年龄孩子的知识和能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未来公办幼儿园托班可能进一步扩容,或者招收的孩子年龄继续下延(目前幼儿园托班年龄为2-3岁),为此,教师需要接受更加专业的培训。作为联合体的成员,我们可以对接更多这方面的资源。”金虹青说。
来自宁波市教育局的统计,2023年宁波全市1200多个幼儿园园区中,开设托班的有400多个,占比超过了34%。除了幼儿园之外,开设托育服务的还有社会机构、企事业单位自建、社区统筹等多种方式。海曙区卫健局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4月,海曙区常住人口106.53万人,共有备案托育机构115家(其中社会办托育机构26家,幼儿园托育89家),提供托位4371个。
海曙区卫生健康局党委委员、副局长陶鹏说,当前,托育服务存在托育人才匮乏、群众托育理念转变较慢、托育供需不平衡等矛盾问题,需要逐一破解。
仿真实训,让专业学习更加真实
当天,参加了联合体成立仪式后,参与活动的幼儿园、托育机构、中职学校和高职学校负责人还参观了外事学校的幼儿保育数字化虚拟仿真实训基地,这是该校去年底投资新建的。
在这个实训室中,学生或者受培训者通过仿真教学与实训软件配合智能仿真婴儿的照护实训,能够直观了解到0-6岁婴幼儿的生理和心理发育特点,掌握婴幼儿生活照料、护理及教育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及技能。同时,利用幼儿保育综合技能虚拟教学平台及VR眼镜应用教学,学生可以更加了解未来的工作岗位和任务。
宁波外事学校校长余开颖介绍,智能仿真婴儿让实训在更加真实的情境下进行,可以模拟婴儿在饿了、尿了等不同情景下的哭声,让学生听到喂奶拍背以后“咕咚”的吞咽声,以及开心的笑声等。
“相比学前教育,幼儿保育涉及的幼儿健康、卫生类照护增多,因此增加了学生未来的就业宽度。”余开颖还介绍,去年,全国职业教育技能大赛中职组和高职组都第一次出现了幼儿保育和托育的赛项。“以赛促教,以赛促学,这也说明了提升保育(托育)教育水平的社会需求。”
“这两年,学前教育专业教学往下拓展,在我看来,托育人才还是缺的,对于这个专业的学生来说,学习的内容会拓宽。”余开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