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时各方面都很优秀的孩子,到二年级时成了一个调皮、无视纪律的“捣蛋鬼”。这样的案例,在班级里不少见。今天,让我们看这位班主任如何探寻背后的原因,让他健康成长。
栏目主持人
现代金报|甬派
记者 马亭亭
特邀班主任
宁波市江北中心学校
叶菲
他的故事
被两个同学告状
每周一,班里的学生去上体育课时,我就打开他们的“写话本”,浏览每周一次的“我的心里话”,这是我和学生之间密切交往的一个途径。
在这周的写话本里,我们班的一个学生东东(化名)被2名同学记录了进去。一个女生记录了东东扯走了自己外套上的纽扣,还若无其事地把玩;一个男生记录了东东向他要了5元零花钱的事。
会是东东干的吗?一年级时,他聪明又乖巧,任课老师们也啧啧称赞。他可是我心目中的好学生,是挂红领巾时发言的代表,是光荣的升旗手,是我们班的副班长,是同学们学习的榜样。但是这两个孩子胆小又诚实,应该不会撒谎,这究竟是怎么了?
同时我也想到,进入二年级后,东东还开始贪玩、撒谎、违反班级纪律。有整整一个星期,不按时完成家庭作业,却在家长面前表现出非常听话的样子。
我的思考
关注缺失带来了失落感
看了两则日记之后,我找当事人了解了一些情况,发现事情没有我想象的那么糟糕,譬如东东后来就把纽扣还给了同桌;东东向同学讨来的钱也还给了同学。接着我又和东东的家长、东东本人分别进行了一次深谈,同时又三方会合谈了一次。然后反思了自己在这个学生升入二年级以后,在他身上的教育所发生的一系列细微的变化。感觉到他的变化,是不是源于以下这些原因:
从老师的层面来看。从一年级第二学期开始对该学生的关注没有第一学期那么多了。这样的失落感让东东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还像以前那么优秀,这样的心理暗示一直持续了一个学期左右。
从家长层面来看。东东的家人们对孩子的教育并不宽松,有时候还会粗暴地强制东东完成某些兴趣班的学习,孩子因此萌发了逃避的心理。
从孩子的层面来看。第一,随着老师注意的转移,他感觉自己失去了头上“好学生”的光环。第二,孩子自我意识增强,弹琴占据了他大量的业余时间,剥夺了他玩耍的权利。第三,孩子的是非观念薄弱,他不知道直接问同学拿钱是不对的行为,更没意识到向家长撒谎是错误的习惯,他只是沉浸于自己的游戏之中而已。
我的行动
家校联动促其自然发展
1.教师、家长重新“寻回”对孩子的期待,让孩子觉得,他就是一个好学生,他能轻松地遵守这些日常行为规范,他能学到“做人和做学问”的道理。
对于小学低段学生而言,心智尚未成熟、心理能量较弱,受暗示性较强;而老师的期待恰好给予了学生一种力量,因为孩子相信和接受了别人的判断之后,外来的期待就内化成为自己对自己的预期和判断。
2.尊重孩子的天性,促其自然发展。和家长商量以后,调整东东弹钢琴的时间和策略,让他自己有兴趣地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最重要的是解放孩子的时间和空间,让孩子有独立支配学习和玩耍时间的权利。
另外,允许孩子向家长提出不合理的请求。不要锁住孩子的嘴,从而导致错过了最佳的教育时机。尝试着不仅是做孩子的家长和老师,更应该做他们的朋友,走进他们的心灵,知道他们需要什么,我们能给予什么。尊重孩子童年的选择,这样的教育可能更成功。
3.对“我的心里话”中提到的两件事情,因为东东还没有很透彻地了解到自己错在哪里。那一次谈话,我们持续了比较长的时间,我向东东表明了他这样做是错的,因为他不尊重同学,因为他撒谎了,因为他违反了校规班规。他这样做,不光同学们不喜欢他,老师和爸爸妈妈也会很失望。指出他的错误,才能更好地让他去改正。
然后我又站到了他的角度来看问题、说问题。我告诉他,其实老师很明白他为什么这么做,以“共情”的方式,以“植入”的手法,将孩子的所作所为在成人的眼中“合理化”。
其次,关于2位同学在写话本中指责东东这件事,我比较低调地在涉及的三个孩子身上解决了,没必要放大到班级里进行大规模的批评和教育,因为这毕竟是个案,不具有普遍性。
4.关于孩子自身。建议家长不要让孩子生活在教育的真空之中。让孩子多接触社会,在社会中锻炼和成长,让孩子形成比较完备的是非判断的能力。让他们明白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不可以做。孩子应该将老师、家长对他的期望,转化为自己对自己的要求,这样的转换,会更长久地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他的改变
自信又积极的东东回来了
经过短短一个月,我发现原来的东东又回来了,现在的他又和一年级时一样,自信又积极。在游戏中他学会和同伴相处、合作,也不再恶作剧,这使得他的个性得到完善。在老师和父母面前,也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要求。
班主任说
站在孩子角度思考
《小学生心理学》一书中指出:“小学生的自我意识是不断发展的,小学一年级到小学三年级处于上升时期,小学一年级到小学二年级的上升幅度最大,是上升期中的主要发展时期。”
同时,小学生感情丰富,辨别是非能力还比较差,加之他们好奇心强,就很容易表现出一些在成年人看来是“错误”的事。因此,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都需要了解孩子、接纳孩子、尊重孩子,尊重孩子童年的选择,用他们能接受的方式加以引导,帮助他们度过这个成长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