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作妖”中抓住教育契机

1月17日,家住鄞州的李爸爸联系到《现代金报》记者,气冲冲地说:“气死我了!一个小时啊,卷子上一个字没写,画了一桌子的‘植物大战僵尸’!”孩子做作业磨洋工,是大部分家长都碰到过的问题,还有些家长发现,孩子一旦静悄悄,一定是在“作妖”。

(1月19日《现代金报》)

“作妖”是东北话,如果某人闹事、节外生枝、精力旺盛瞎折腾,就会被人说成是“作妖”,这种比喻可褒可贬。

其实,孩子“作妖”这种现象不仅在家庭中时常会出现,在学校中也不少见,特别是小学生,“作妖”现象更是多发。表面上看,孩子“作妖”是不听话,该做的事不做,却做了不该做的事,很气人。但是,换个角度想,孩子“作妖”也分好几种情况,背后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例如,有的孩子突发奇想有了新创意,马上将新创意付诸行动,却忘记自己该干什么了;有的孩子出于逆反,通过“作妖”让老师或家长不高兴,或通过“作妖”吸引大家对自己的关注。所以,当发现孩子“作妖”时,先别急着发火,看看孩子在“作妖”时究竟干了啥,从“作妖”中寻找教育契机。

如果孩子的“作妖”行为具有破坏性,例如,有意损坏物品、搞乱环境,要及时对这种行为进行批评,并了解为什么要这么做,同时要求孩子对自己的错误行为担责。如果孩子的“作妖”很有创意,例如:书本上的作业没做,却做出一件很有创意的手工作品、设计了一张图文并茂的手抄报、给某首诗歌谱了曲……对于这样的“作妖”,首先要对孩子的作品给予肯定,保护孩子的创造积极性。然后跟孩子讲道理,让孩子认识到认真听课、认真完成作业,是学生基本的职责,并针对孩子的创意作品,与孩子一起制定下一步的学习计划。

放寒假了,相当多的孩子有了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作妖”发生的概率会大大提高,由此引发的亲子矛盾也会增多。所以,在放假前,老师要与家长做好沟通,让家长对孩子可能会发生的“作妖”行为有心理准备,并认识到有些“作妖”是孩子的探索行为,家长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并在孩子“作妖”中抓住教育契机。

吴维煊

2024-01-23 3 3 现代金报 content_139639.html 1 3 在孩子“作妖”中抓住教育契机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