苑广阔
“石护士,我妈的精气神越来越好,最近压疮的地方也长了新肉。我们一家人不知道怎么感谢你们才好!”近日,宁海县跃龙街道元峰村王阿婆的女儿拉着跃龙街道东观社区卫生服务站护士石敏霞的手,眼眶泛红地展示母亲的变化。这份喜悦背后,是一段从绝望到重生的蜕变,而转折点正是宁海县第二医院推行的“家庭病床”服务。
11月26日《宁波晚报》
当石敏霞护士每天驱车1小时,只为给卧床的王阿婆换药;当潘赛蝶护士每周奔波20公里,只为让19岁的依依能在家中度过最后时光,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医护人员的职业坚守,更是一种医疗模式的温情变革。
“家庭病床”的本质,是将专业的医疗护理从医院延伸到家庭。对王阿婆而言,这意味着不必忍受颠簸之苦就能得到专业的压疮护理;对依依来说,这让她在生命最后时刻得以在熟悉的环境中保有尊严。这种服务模式精准击中了行动不便患者群体的核心痛点,它不仅大幅减轻了患者往返医院的舟车劳顿,更有效降低了交通、陪护等隐性成本,让医疗关怀变得更加可及。
必须要承认,“家庭病床”的成功实践离不开医疗机构的主动作为。宁海县第二医院创新组建的“1+1+1”服务团队,打通了“医院-社区-家庭”三级服务网络,形成了完整的闭环管理。家庭医生、社区护士、专科顾问各司其职又协同配合,确保居家医疗既不降低专业标准,又能满足个性化需求。这种制度设计,彰显了医疗机构从被动接诊向主动服务的转变。
“家庭病床”的多重价值在实践中日益凸显。从患者角度看,在熟悉的环境中接受治疗,既避免了交叉感染风险,又获得了心理慰藉,这对慢性病管理和康复期患者尤为关键。从家庭视角看,专业护理指导破解了“不会护、护不好”的难题,减轻了照护压力。从医疗资源分配看,它将有限的床位资源留给急危重症患者,提升了整体医疗效率。
值得一提的是,“家庭病床”服务在宁波已不是个案。年均50余张病床的开设,2.6万人的家庭医生签约基础,显示出这套模式正在走向成熟。而2023年纳入医保报销范围,更意味着这项服务获得了制度性认可,为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当然,“家庭病床”的推广仍面临挑战。服务覆盖面有待扩大,专业护理队伍需要壮大,“互联网+护理”等新模式亟待探索。但宁海的经验已经证明,只要医疗机构真正以患者为中心,勇于突破传统服务模式的局限,就能在医疗资源与患者需求之间找到创新解决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