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拍了一部甬城“影像年轮”

——摄影家沈一鸣的故事

月湖人家,守着月湖老井的生活。

吞吐量跃居世界之首的宁波舟山港。

江南初雪(获中国第十届国际摄影艺术展览铜奖)。

近日,一册由浙江摄影出版社出品的《半佰》影集,广受业界和市民好评,《人民摄影报》刊发的《市井档案 时光容器——评沈一鸣摄影作品集<半佰>的城市记忆与纪实价值》评论指出:“《半佰》是一部甬城的‘影像年轮’,记录着城市的成长。”

这册两百页面的大开本厚重影集,封面上“1975—2025”数字,诠释了在这半个世纪时光里,摄影家沈一鸣先生用手中的相机追光逐影,用精彩的影像记录宁波改革开放中铿锵前行的时代步履。

1

在欣赏《半佰》影集的同时,一帧由宁波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颁发的荣誉证书呈现眼前:“沈一鸣先生,鉴于您在摄影艺术领域所做的突出贡献,特授予您‘宁波摄影奖·成就奖’。”呵,成就奖,这一终身奖项,是对曾连任三届宁波市摄影家协会主席、现年79岁的沈一鸣先生在宁波摄影界做出重要贡献和广泛认同的最好肯定。

看着厚重的《半佰》影集和沉甸甸的“成就奖”,笔者眼前立时显现1米71个头,身材敦实,身着摄影服,肩挎照相机,脚踩自行车,奔忙于宁波城乡拍摄记录的沈一鸣身影。

因新闻采访,笔者与沈一鸣先生相交始于20世纪70年代,屈指已逾半个世纪。回想那时几次到访市疾病防控中心(时为防疫站),见沈一鸣身着布满口袋的摄影背心,熟练地摆弄着相机,在介绍疾病防控健康教育时,还拿出大叠照片,让记者一睹现场实况,比口述生动直观多了。1982年,沈一鸣第一张新闻照《天封街道居民上街宣传讲究卫生》在《宁波报》刊发,让他看到摄影更为广阔的传播功能。自此,沈一鸣利用节假日和上班前后时间,以“摄影·记录城市为主题”,将镜头对准时代大潮,把宁波改革开放、城市发展、社会进步、风物人情等作为拍摄主要题材。沈一鸣的身影时时活跃在城镇、农村、海岛,被人们称之为摄影侠。

2

改革开放催生甬城新一轮发展。20世纪90年代中期,宁波启动了老城改造,居于市中心月湖四周的上万户人家将搬离墙门老宅。为记录这一城市发展步伐,沈一鸣肩挎照相机,骑着自行车,穿梭于月湖地区的街巷老宅之中。从1997年起,一直拍到2010年末,14年里拍摄了一万多张“月湖人家”的照片,为宁波老墙门百姓的生活原貌留下了珍贵的影像档案。这是沈一鸣拍摄的第一个摄影专题:《月湖人家》。

接着,沈一鸣又将宁波东门口南侧的咸塘街、英烈街、棋杆巷、大来巷等十余条纵横交叉小街老巷改建成现代商业“天一广场”拍摄了《天一广场前世今生》专题,还拍摄了《九十年代宁波影像》《东海淘金族》《海之语》《永寿街旧貌换新颜》《西塘河与高桥地铁》《姚江岸畔》等系列摄影专题,中国摄影出版社出版了《宁波记忆》《江南红》《心影江南》三部沈一鸣摄影作品集,生动记录了宁波在改革开放中日新月异蓬勃发展的时代影像。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面对宁波轨道交通时代的来临,沈一鸣以摄影家特有的眼光,沿着宁波城西的西塘河,对地铁1号线城西段从望春桥站到高桥西终点站进行实地考察。地铁1号线西段沿西塘河而行。西塘河开凿于宋代,在高桥大西坝连接浙东运河、京杭大运河,是古代宁波通往杭州京城的水路要道。镜头中一幅幅“西塘河、古桥、运河、轨道交通”景象,在沈一鸣头脑中一激灵:“这是一部‘历史名城与现代城建’的时代交响乐。”沈一鸣用一年半时间,脚踩自行车,沿着西塘河,潜心拍摄周边的街道、村庄、河流、桥梁和往返穿行的地铁车辆,累计骑行拍摄22次,行程700多公里,才完成《西塘河与高桥地铁》摄影专题。

3

曾连任三届宁波摄影家协会主席(1999—2014年)的沈一鸣有个执着的理念:“万事始于一;协会工作一要服务,二要创新。”在沈一鸣和协会同仁的努力下,开创了宁波摄影史上多个第一:策划举办“宁波摄影十佳”评选活动,打造宁波摄影家品牌;编辑出版首版《中国当代摄影家作品集·宁波篇》;举办首届《阿拉摄影节》;开设中国著名摄影评论家、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顾铮《“城市与影像”摄影工作室》;创立省内第一家名人摄影艺术馆——李元摄影艺术馆等,在宁波摄影史上留下了亮丽一笔。

2015年,甫一卸任的沈一鸣与影友创办了公益性《四明影社》,提出“方圆一公里”摄影创作理念,注册了公众号,发表摄友们拍摄方圆一公里内市民日常生活中非常态的即时场景,已举办影展四次,编印摄影作品集两册;创作了14组“宁波海上丝绸之路”的作品,在国际博物馆日活动中,中国港口博物馆举办了“丝路·港城——宁波‘海丝’影像文本”主题摄影展和摄影画册首发仪式,14组摄影作品被博物馆收藏,成为宁波国际港口城市的又一影像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