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意无需豪言,坚守便是丰碑

每到周末,在奉化区江口中学读高二的侄孙小佑(化名)就会回家,何祥苏总会提前去集市买好饼干、橘子等小佑爱吃的零食以及小佑最爱吃的红烧肉。小佑是何祥苏弟弟的孙子,今年18岁。2011年,弟弟涉案入狱,侄子失联,侄媳不堪重负离家出走,丢下年仅4岁的侄孙小佑。在自身家庭条件一般的情况下,当时年近六旬的何祥苏和老伴何志军决定,把小佑带回家抚养。11月25日《宁波晚报》

“这孩子我来养!”14年前,面对4岁侄孙小佑的啼哭,年近六旬的何祥苏一句承诺,开启了两位老人与一个孩子的漫长牵绊。从租屋陪读的灯光,到周末餐桌上的红烧肉,从洗刷干净的运动鞋,到床头相框里的殷殷期盼,何祥苏与老伴何志军用14年光阴,将“多双筷子”的轻描淡写,过成了“视如己出”的生命厚重。

为给小佑独立的学习空间,老两口搬出老宅,每年花5000元租下村里的老屋;为更好照顾孩子,何祥苏辞去服装厂工作,转做月薪1800元的村清洁员,老伴则接下400元每月的老年活动室管理工作。他们用“精打细算”对抗生活拮据,却从未让小佑缺过一口热饭、一件干净衣裳。

每个周末,都会给小佑买爱吃的东西;冷空气来袭时,老两口提前换上厚被褥;小佑的4双运动鞋永远洗刷得洁白如新……这些细碎的温暖,拼凑出小佑成长的轨迹,从4岁时话都说不全的幼童,到如今的高二学生,内向的他或许不善言辞,但老两口言传身教的“和善、诚实、感恩”,早已刻进骨子里。

14年,足以让青丝染霜,让老屋添痕,却从未磨蚀两位老人的初心。他们本可安享晚年,却选择为侄孙奔波劳碌;他们并非小佑的亲生祖辈,却给了他最完整的“家”。邻居说“对亲孙子也不过如此”,可这份“不过如此”的背后,是72岁仍在扫街的佝偻背影,是每月4500元收入支撑的“富足”生活,是无数个日夜“怕孩子受委屈”的辗转反侧。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见过太多“精致的利己”,却总被这样的“笨拙的善良”击中。何祥苏夫妇的故事,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只有“说到做到”的质朴。他们用14年光阴证明承诺的分量,不在言辞的华丽,而在行动的持久;人性的光辉,不在地位的显赫,而在困境中的担当。

这对老人,是平凡生活里的英雄。他们让我们相信,善意无需豪言,坚守便是丰碑;亲情无关血缘,真爱便可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