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园林 怎知春色

两部《牡丹亭》本周“打擂台”

昆曲《牡丹亭》剧照。

舞剧《牡丹亭》剧照。

400年前,明代戏曲家汤显祖写下《牡丹亭》。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一句,如今也被用来形容人们初入戏剧大观园时,看到的满目繁花。

出于巧合,本周将有两部《牡丹亭》同时在宁波上演。其一,为上海昆剧团胡维露、罗晨雪带来的原汁原味的昆曲《牡丹亭》;其二,为导演黎星、黄佳园编创,胡婕、罗昱文领衔主演的舞剧《牡丹亭》。

昆曲版11月28日,在宁波逸夫剧院演出一场;舞剧版将于11月28日至30日,在宁波文化广场大剧院演出3场。

昆曲《牡丹亭》 原汁原味演经典

据了解,上海昆剧团本次带来的《牡丹亭》是最原始“入门”版本。

作为目前中国舞台上演出昆曲的重要团队之一,上海昆剧团历史上推出过众多不同版本的《牡丹亭》,有演一日的、演两日的,也有演三日的,其中演一日的这个版本是最经典也是演出场次最多的,亦被称为“俞言(俞振飞、言慧珠)版”《牡丹亭》。

该版《牡丹亭》舞美精简,把重点放在串折和演员表演上,通过“游园惊梦”“寻梦”“拾画”“幽媾”“回生”串联《牡丹亭》最经典的折子戏,仅一个晚上,就可讲完杜丽娘由生到死、由死到生的全过程。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是这个故事的精华所在,作者汤显祖用奇巧构思讲述杜丽娘的少女之梦,柳梦梅的书生之梦,“双梦合璧”呈现人间永恒的爱情。在诞生之时,便被认为是向传统儒教发起挑战的“惊世骇俗”之作,如今看来,亦受明末阳明心学启蒙影响,代表时代的社会思潮。

抛去繁复的舞美,直切《牡丹亭》的主线和精华,该单日版的《牡丹亭》无疑提供走进这个故事、了解这个故事最简便的一种方式。单晚150分钟,便可了解其大概。

本次来甬演出的两位昆曲演员亦值得推荐。杜丽娘饰演者罗晨雪是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柳梦梅饰演者胡维露是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主角奖(榜首)得主。由她二人主演的上海昆剧团55出全本《牡丹亭》刚刚斩获含金量极高的第十八届文华剧目奖。本次来甬演出“返璞归真”,或给观众带来原真体验。

舞剧《牡丹亭》 在水雾中起舞

不同于昆曲《牡丹亭》,舞剧版本的《牡丹亭》是今年4月首演的全新版本。由黎星、黄佳园联合执导,罗怀臻编剧,作曲赵博、舞美灯光任冬生、舞台影像设计胡天骥等艺术家强强联手。

创作团队在原著基础上,凝聚出杜丽娘、柳梦梅、春香、花神、陈最良、判官六个核心角色,通过“梦卷”与“画卷”两幕,以当代视角重构汤翁经典。前一幕讲述杜丽娘初醒后的自我认知与命运选择,后一幕展现女性力量与生命奔涌,探索自我身份。这种结构上的创新,使得舞剧不仅保留了原著的精髓,还被赋予新的解读与表达。

舞美设计方面,主创团队打破传统舞美框架,巧妙融入“粉墙金砖”视觉元素,通过流动的水雾与光影结合,打造朦胧诗意的梦境空间。杜丽娘“游园惊梦”时,雾气随肢体流动,虚实难辨。杜丽娘与柳梦梅的双人舞则以极致缠绵又充满张力的肢体语言,将汤显祖笔下的至情至性演绎得淋漓尽致。杜丽娘“伤春入梦”的凄美、柳梦梅“生死奔寻”的炽烈,转化为“似真似幻”的沉浸式剧场体验。

许多观众在演出后评价“含舞量极高”“双人舞震撼”,并点赞延伸舞台带来的沉浸式戏剧体验。

舞剧《牡丹亭》将在宁波演出3天,据剧场公布的卡司,11月28日、29日晚的演出由胡婕、罗昱文领衔,11月30日下午场则由江祈安、裴梓行演出。

11月26日19时,罗昱文(柳梦梅扮演者)、张引(春香扮演者)、于建伟(陈最良扮演者)三位主演还将在宁波图书馆福庆馆一楼报告厅带来“一梦‘牡丹亭’,四百载相思——舞剧《牡丹亭》主演见面会”,与宁波观众一同探寻这段旷世之恋背后的创作故事与艺术真谛。

400年余韵再现亭前,且看姹紫嫣红又开遍,《牡丹亭》所述“最撩人春色”大概就在本周的甬城。

记者 顾嘉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