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所有的帝王中,除朱元璋外,刘裕的出身可能是最低微的,那是纯纯的‘劳苦大众’出身,什么体力活都干过……”11月18日,在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的《百家讲坛》栏目中,宁波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刘钊以生动的语言,开启了《南北朝人物志·刘裕》系列讲座。据悉,该期节目将连续播出至12月1日。
镜头前的刘钊,语调诙谐,凭着渊博的学识,将刘裕从草根逆袭成为一代帝王的故事娓娓道来。谁能想到,这位侃侃而谈的历史学者,本科时攻读的竟是生物学专业;谁又能想到,自称“小城做题家”的他,靠着对历史的痴迷与坚持,最终实现了大学时立下的梦想。
1
结缘历史:
书香世家的熏陶与阅读启蒙
“我在六七岁、有一定识字量的时候就开始对历史感兴趣了。”回忆起自己与历史的结缘,刘钊如是说。尽管那时不少历史书籍他还读不懂,但心中已然种下一颗“史命”的种子。
1985年,刘钊出生于湖南北部的一个小县城——沅江市。他的外婆出身当地书香世家,“外婆在民国时期就是小学老师,她的爸爸是一名医生,爷爷是清末举人,在沅江比较有名。”
家庭文化氛围的熏陶,为刘钊的阅读之路创造了条件。令他记忆犹新的是,他的家里一直有一本《中国历史文选》。“那是完全的文言文,其实我都看不懂,但就是想看,没事时就翻一下。”刘钊说。
小小年纪的刘钊展现出了惊人的识字天赋。“我从小阅读速度就快,由于书看得多,识字量也比普通孩子多。”小学时,他读的很多书都是竖排繁体字,《三国演义》《精忠岳传》《东周列国志》等,全是古书的排版,但他看得津津有味。
刘钊还回忆道,那时候他有两个发小,也和他一样酷爱看书,“我们没什么零花钱买书,就互相借阅,共享资源。”书籍在他们手中传阅,成了他们最初的精神食粮。
2
跨界追梦:
从“小城做题家”到历史学博士
“我就是大家说的那种‘小城做题家’。”刘钊毫不避讳自己的出身,“我们那个县城虽小,但教育一向发达,民国时期就有十多所小学和中学。”
高考时,刘钊取得了优异成绩。出于种种原因,他最终选择了上海交通大学的生物学专业。然而,进入大学后,他始终不忘自己真正的兴趣——历史。本科期间,他除了学完生物学专业课程,还把大量时间投入到了历史书籍的阅读中。
在大学校园里,刘钊是图书馆的常客,他曾连续三个月以图书馆为家,一下课就往图书馆钻。“那时候是有点疯狂,一天读完一本书是常态。”刘钊读的书中,有很多是大部头的专著,每一本他都一字一句地“啃”了下来,而且“啃”出了自己的味道,“有些书甚至读了十几遍,但感觉每一次读都有新的收获。”
本科毕业后,刘钊毅然跨界,选择了上海大学的世界史专业,攻读硕博学位。读研时,他仍保持着旺盛的阅读兴趣,还被当时大热的《百家讲坛》节目深深吸引。博士毕业后,他便立志要登上《百家讲坛》。“因为在我看来,它就是中国讲历史的最好平台。”刘钊说。
3
坚守初心:
“一生只做一件事”的信条
20多年前,《百家讲坛》开播不久,刘钊便成了该节目的忠实观众。
“易中天品《三国》,王立群读《史记》,蒙曼讲《大隋风云》,康震品读唐宋八大家等,我都看了好多遍。”他如数家珍地列举自己看过的节目,坦言那些主讲人的讲述方式对他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帮助他在日后的大学课堂上形成了自己的讲课风格。
如今,随着《南北朝人物志·刘裕》在《百家讲坛》播出,刘钊终于实现了年轻时立下的梦想。谈到这一刻的感受,他用“自我实现”来概括,“说得夸张一点,所谓‘朝闻道,夕死可矣’,我觉得自己此生已经没什么遗憾了。”
不过,对未来,刘钊还是有目标的:“更高的理想就是继续上《百家讲坛》,继续讲,继续写书,继续出书。当然,作为学历史的人,我们的最高理想必是‘为国为民’,通过传播我们对历史的见解,让更多人从历史中吸取经验、吸收智慧。”
一生只做一件事,这正是刘钊的人生信条。“我觉得一个人一生只挖一口井足矣,但要把这口井越挖越深。毕竟人的生命是非常有限的,对于我来说,能够投入到书写历史和解释历史这样宏大的使命中,我感到没有白活。”
4
历史回响:
刘裕与宁波的不解之缘
在《百家讲坛》的14集节目中,刘钊讲述了刘裕从草根到帝王的传奇人生。而这位南北朝时期的英雄人物,与宁波有着深厚的渊源。
“当初,刘裕率领军队进驻句章城,句章便在今天的宁波。”刘钊介绍道,东晋隆安年间,身为北府军名将的刘裕曾与农民军首领孙恩在句章鏖战。
当时的句章可不比今天的宁波,“今天的宁波是副省级城市、计划单列市,城市发展甚至超过了很多省会。”刘钊对比古今,“但当时的句章城小,城墙低矮,不易守。”
刘裕守卫句章时,手下“战士不盈数百”,刘钊估计“最多也就三五百人”。就是在这样的劣势下,刘裕展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据称经常一个人全副武装、披坚执锐、身先士卒,最终击退了敌军。
“在守卫句章期间,刘裕的作风越发有‘格调’了。他严明军纪,约束部下,对百姓秋毫无犯,这使得他越来越像一个政治家。”刘钊解释,虽然刘裕军职不高,部队不多,本人也没读过多少书,但在当时的乱世之中竟能做到令行禁止、不扰百姓,像极了刘邦那样“其志不在小”。
“那时候的刘裕,或许已经在为星辰大海而做长远打算了。”刘钊感叹道。
记者 吴正彬 通讯员 宋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