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颗10厘米硬石占满胃部

“罪魁祸首”竟是这种水果

柿子。 AI生成图

胡礼(左一)正在手术中。 通讯员供图

眼下正是柿子大量上市的时节,柿子果肉软糯香甜,咬上一口,甜蜜滋味令人回味无穷。然而在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胃肠外科,每年这个时节总会收治不少因食用柿子引发腹痛、呕吐、腹胀的患者。

1

每天吃两三个柿子,胃里长出拳头大硬石

吴阿姨今年58岁,来到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胃肠外科胡礼医生门诊就诊时,捂着上腹部,脸色苍白,“医生,我这肚子不知怎么的痛了好几天了,吃了胃药也没用,有时候连喝水都会吐。”胡礼询问起她最近的饮食情况,吴阿姨想起来自己大概一周前开始吃柿子,“每天都吃,一次两三个,有几天还当了早饭吃。”

胡礼为吴阿姨先安排了腹部CT检查,影像结果显示:胃腔内有三个明显的高密度异物,最大的直径接近10厘米。为进一步明确情况,吴阿姨又做了胃镜检查,最终被确认为“巨大胃柿石伴胃溃疡”,由于体积太大在胃镜下无法直接取出,必须另做手术。术中医生切开吴阿姨的胃壁后,三颗“巨石”赫然显现,每颗都有成人拳头大小,表面粗糙且坚硬,相互粘连成一团。经过1小时的细致取石,吴阿姨胃里的石头终于被清理干净,取出来的石头装了满满一小盆。

相较于吴阿姨的情况,70岁的李奶奶就没有这么幸运了。李奶奶同样在一周前吃了不少柿子,刚开始只是轻微腹胀,后来肚子越来越胀,腹痛也越来越剧烈,疼得躺在床上起不来身,直到被家人送来了医院急诊。

腹部CT检查显示,李奶奶的小肠内有一段长条形高密度影,直径与小肠管相近,长约8厘米。“我们判断是胃里的柿石掉落到小肠,卡在了肠道狭窄处。”术中医生发现,柿石卡住的那段小肠已经发黑坏死。“正常肠管是粉红色有弹性的,坏死的肠管不仅没血色,还失去了蠕动功能,一旦穿孔后果不堪设想。”胡礼说。

最终,医生只能切除那段坏死的小肠,再将剩余肠管吻合,同时取出了胃里尚未坠入肠道的另一颗柿石。“如果患者能早点来就诊,或许肠管就不用切了。”胡礼惋惜地说,目前李奶奶仍在住院恢复,术后需要更长时间调理肠道功能。

2

预防柿石,需牢记“五不要”和“两注意”

很多人疑惑,软糯的柿子为何会变成坚硬的“石头”?答案藏在柿子的成分中。柿子中含有鞣酸,这也是它吃起来发涩的原因,同时它还富含果胶。当人们在空腹状态下大量食用柿子时,胃内高浓度的胃酸会促使鞣酸与果胶迅速发生聚合反应,凝固形成块状物质。这个团块会像“核心”一样,不断吸附包裹后续摄入食物中的植物纤维,经过在胃内反复翻滚和脱水,体积逐渐增大,质地愈发坚硬,最终形成胃石,也就是柿石。

最常见的情况是柿石因体积过大无法通过胃的出口幽门,滞留在胃内。即便如此,它也会反复摩擦胃壁,引发胃溃疡、胃出血,严重时还会导致胃穿孔。更危险的是像李奶奶那样,大小适中的柿石刚好能“挤”出胃部进入小肠。小肠作为消化道中最狭窄的部位,当这颗坚硬的“石头”流动到小肠狭窄处,尤其是回盲部时,会像楔子一样卡住肠道,引发柿石性肠梗阻。

一旦发生肠道堵塞,患者会出现剧烈腹痛、恶心呕吐,严重时甚至会吐出粪便样液体;肠管会像吹胀的气球般不断扩张,导致明显腹胀;更严重的是,肠管持续受压迫会引发缺血坏死,医学上称为“绞窄性肠梗阻”。若肠管坏死穿孔,腹腔内会涌入大量粪便和细菌,引发急性弥漫性腹膜炎与感染性休克,这属于危及生命的急症。因此,柿石性肠梗阻患者必须接受紧急手术,医生需切开肠管取出柿石,有时甚至要切除已经坏死的肠段。

胡礼表示,预防柿石需牢记“五不要”和“两注意”。“五不要”包括:不要吃生柿子;不要空腹吃柿子;不要吃柿子皮;不要过量食用,即便是熟透的柿子,一次食用量也不宜超过2个中等大小的;不要与高蛋白食物同食,吃柿子后避免立即饮酒、喝牛奶,或食用螃蟹、鸡蛋等,蛋白质会与鞣酸结合,加速凝块形成,增加柿石风险。

“两注意”则针对特殊人群和就医时机。老年人胃肠蠕动慢、消化功能减退,儿童消化系统尚未发育完全且缺乏节制意识,胃部疾病患者或曾接受胃部手术的人胃内环境异常,糖尿病患者常伴有胃轻瘫症状,这些人群均属于柿石高发群体,需格外警惕。此外,若在食用柿子后一两天内甚至几周后,出现持续加重的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务必立即停止进食,第一时间前往医院就诊。

记者 任诗妤 通讯员 庞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