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日,宁波中小学秋假正式开启。当不少小朋友忙着出门游玩、打卡乐园时,12岁的宁波余姚少年卢煜少却一头闷在自家的“创客工坊”里,忙着他的“小小事业”。
11月12日潮新闻
这个刚上初一的少年,有个“隐藏身份”——朋克机器人零件店主。他不仅自己设计创作,还拉着爸妈组成“一家三口创业小队”,开店不到一年,仅今年10月以来就卖出2000多单。
这让我们看到了“标准答案”之外,教育该有的样子。在“唯分数”还大行其道的今天,这样的家庭显得格外特别。
很多家长心里都有一本账:编程班可以上,机器人比赛可以参加,但前提是不能影响主科成绩。一旦分数下滑,兴趣班首当其冲被砍掉。在这样的逻辑里,科技教育成了升学工具,而不是探索世界的窗口。
卢煜少的父母走了另一条路。他们没有问“这有什么用”,而是选择成为孩子的“创业合伙人”。这份支持不是放任自流。孩子白天正常上学,晚上做完作业才参与制作,周末和假期才是主要的创作时间。这种把握分寸的支持,恰恰是最难的教育智慧。
近日,教育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技教育工作的意见》,强调要“开放协同”,推动学校、家庭、社会共同育人。卢煜少一家的故事,恰好给这份文件提供了最生动的注脚。
政策可以指明方向,但真正的改变发生在每个家庭里。当大多数家长还在为孩子的考试分数焦虑时,卢煜少的父母已经明白,未来的世界,需要的不是会考试的人,而是能把“喜欢”变成“厉害”的人。
卢煜少无疑是幸运的。他的幸运不在于有多聪明,而在于他的父母愿意退一步,给他腾出探索的空间。他的网店能在无押金的情况下开张,也说明我们的社会正在为这样的创新提供更多支持。
上海、成都、深圳等地试点的贯通培养模式,正在打破学段壁垒,让有特长的学生能够持续成长。这些探索和卢煜少的故事一样,都在告诉我们,教育不该是流水线,而应该像园丁培育花木,根据每棵苗的特点提供合适的土壤。
有家长担心,这样会不会耽误学习?卢煜少的经历给出了回答。他上课认真听讲,利用课后时间完成作业,成绩并没有落下。真正会学习的人,懂得把时间用在刀刃上。
他的机器人或许不够精致,网店规模也不大,但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一个12岁的孩子能够在自己喜欢的领域获得成就感,这种体验比任何奖状都珍贵。
当我们谈论教育改革时,往往把目光投向学校。但卢煜少的故事提醒我们,家庭才是教育的第一现场。家长的态度,决定了孩子的兴趣能否生根发芽。
未来的世界,终将属于那些敢于把“喜欢”变成“厉害”的人。而我们要做的,就是给每个孩子机会,让他们在自己的轨道上闪闪发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