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血糖超标的体检报告 成为他改变生活方式的“转折点”

5个月后身体状态迎来质变

吴先生最近的餐食。受访者供图

今年5月,62岁的吴先生拿到体检报告时,心里咯噔一下——空腹血糖9.1mmol/L。“我每年都坚持体检,以前血糖一直正常,从来没这么高过,当时就吓了一跳。”他反复确认报告上的数字,最担心的就是:“该不会得了糖尿病,以后要终身吃药吧!”

这份超出预期的体检结果,成了他改变生活方式的“转折点”。在朋友的建议下,吴先生找到了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科励丽主任和医院的体重管理中心。

一个月减重7公斤,却被营养师喊停

励丽看完报告和相关检查后,给出了明确答案:“你的情况如果不加以控制,就要长期吃药了,但是现在通过科学的生活方式干预,大概率可以不依赖药物控制血糖。”随后,双方定下了为期3个月的“健康管理协议”,核心目标清晰明确:控制血糖、优化体重,同时保住老年人容易流失的肌肉。

当时的吴先生,身高171厘米左右,体重76公斤,BMI(身体质量指数)达25.9,属于“轻度超重”。“当时励丽建议我的理想状态是把体重降到66公斤,我当时还犯嘀咕,这么大年纪了,减重哪有那么容易?”没想到经过一个月的坚持,体重直接降到69公斤。当他兴奋地把结果反馈给励丽和营养师时,却收到了“暂停减重”的建议:“励主任说我年纪大了,BMI降到23就进入健康区间了,再瘦反而容易流失肌肉,接下来重点改成维持体重,比一味减重更重要。”

健康管理竟然“反常识”,一天还能吃5餐?

吴先生的健康管理,最关键在于“吃”。“以前哪懂什么升糖快慢,觉得吃饱、吃顺口就行。”吴先生说。励丽和营养师团队给他定制了一套“反常识”的饮食方案,每一条都精准针对他的旧习惯:进食顺序彻底颠倒,先吃蔬菜,再吃蛋白质,像是鸡蛋、鱼虾、去皮瘦肉等,最后吃碳水,尤其要以粗粮为主。主食全面替换,把白米白面换成荞麦面、蒸南瓜、红薯、玉米,但每天总量必须控制;零食坚决戒断,沙琪玛、饼干这类高糖高油的东西碰都不能碰,如果饿了就加份低糖水果或一两片粗粮饼。

为了严格执行上述的饮食方案,吴先生特意买了个不锈钢饭盒,每天三餐做好后,都会拍照上传到打卡系统,由营养师进行评估。在励丽的科普下,吴先生还慢慢摸索出了适合自己的“加餐技巧”,中午饭后要是嘴馋了,就吃个苹果垫一垫;晚上运动后,担心凌晨会低血糖,睡前2小时就吃两片粗粮饼作为晚加餐。

吴先生有运动习惯,但以前总觉得“步数越多越健康”,每天动辄走一两万步。当励丽了解了他的运动习惯后,立刻给出了调整建议:“中老年人每天走七八千步就够了,走太多反而可能伤膝盖,还得加上抗阻运动,防止肌肉流失。”听从建议后,吴先生重新制定了运动计划:早餐后半小时、晚餐后半小时各走30分钟左右,有空的时候就在家加练哑铃,做些肌肉训练。

健康的生活方式,比吃药还管用

前段时间,吴先生去欧洲旅游,整整15天,他也没中断自己的健康管理。“那边餐饮肉多菜少,我就尽量先吃蔬菜,没有蔬菜就提前买个苹果垫肚子;哑铃带不了,就每天早晚在酒店附近走路锻炼。”旅游回来称重时,他发现体重不仅没反弹,还维持得很稳定,“心里一下子就踏实了,知道自己能把健康管理好。”坚持了几个月,这些饮食和运动习惯已经成为吴先生的生活常态。

如今,距离开始健康管理已经5个多月,吴先生的身体状态迎来了质的飞跃:体重稳定在69公斤左右,空腹血糖降到了5.7mmol/L,糖化血红蛋白也恢复正常;BMI稳稳维持在23,刚好落在健康区间,“肌肉没流失,走路也比以前有劲,整个人精气神都不一样了。”

“以前总觉得退休了就该享清福,吃点喝点不用计较,现在才明白,健康才是真福气。要是真得了糖尿病,这不能吃那不能吃,做什么都不痛快。”吴先生笑着说,“孩子不用我们操心,趁身体好多出去看看,比啥都强。”他至今记得励丽的提醒:“生活方式管理看着平常,真做好了,比吃药还管用。甚至很多早期的糖尿病患者在长期稳定地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后,是可以实现缓解的。”

记者 任诗妤

通讯员 刘雪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