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耕的芳草地

□卢岳云

弹指一挥间,晚报伴我30年了。《宁波晚报》创刊那一年,是我来宁波工作的第5个年头,也是我即将步入“三十而立”的重要节点。一转眼,晚报已“三十而励”,而我却已近花甲之年。

那时没有智能手机,没有微博、微信、抖音,日子过得有点慢。正如木心先生在《从前慢》中写的那样。每天吃罢晚饭,收拾好碗筷,我总是雷打不动地畅游在《宁波晚报》的字里行间,尽情享受这慢悠悠的时光。理工男的我,却从小喜欢文学,每次拿到晚报,总爱第一时间去拜读副刊中别人写的文字,沉浸在美文里,忘了时光在指尖的悄然流逝……

人家是“学而优则仕”,而我是“读而多则写”。一晃,读了六七年的晚报,特别是晚报副刊上的好文章,我有种从“读者”转型“作者”的冲动。记得那时的副刊,每期都有话题,就好像命题作文。当我看到副刊上关于“过年”的话题征文时,就不知天高地厚地用自己不太成熟的笔触,写下了处女作《旧时乡下过大年》,把自己儿时过年的模样写进了文字里,并不抱多大希望地投了稿,接着便带着妻儿回老家过大年去了。谁知,单位非常要好的同事从《宁波晚报》上看到了我的“大作”,还特地打电话来向我“报喜”。当我听到自己码的文字变成了铅印字时,那份激动真的很难用言语来表达。或许那是副刊编辑老师对我写作的鼓励吧,又或者是这篇见于报端的处女作,让我信心满满地加入到了“码字”的队伍里,这一写就是20余年了。

虽说自己的写作水平不怎么样,但我的创作热情却是一发而不可收。我把儿时在农村老家看到的、玩过的、做过的,自认为有意义的事情,统统都“码”进了我的文章里,并一刻不缓地投到了晚报副刊的投稿邮箱里,等待着“好消息”。当《故乡的管溪》《乡下的老墙门》《重逢水车》《故乡的那片芦竹林》等文章陆陆续续地发表在《宁波晚报》上时,那份淡淡的喜悦跃上纸间,而那份浓浓的乡愁也涌上了心头。

我是《宁波晚报》的忠实读者,更是她的执着写者。我犹如一位勤劳的耕耘者,用笔触在《宁波晚报》这块心爱的芳草地上,播撒生活的点滴、浇灌心底的热爱、收获文字带来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