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消逝的电波》又来宁波了

故事原型含宁波人张困斋

《永不消逝的电波》剧照。 剧组供图

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自2019年创排以来,已通过700余场的演出证明其在新时代的“经典性”。这部有口皆碑的舞剧,11月7日至9日再次来到宁波文化广场大剧院,为观众奉献4场演出。

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长约两小时,分上下半场。该剧取材自湖南籍革命烈士李白的真实经历,融入青春色彩、红色记忆、浪漫情怀、谍战氛围等元素,通过舞剧的独特表现形式,把石库门、弄堂、马路、报馆、旗袍裁缝店等老上海的城市特色细致入微地呈现在舞台上。

在韩真、周莉亚两位“双子星”舞剧导演的操刀下,该剧通过高度凝练的舞剧叙事、唯美的意象表达、灵活写意的舞台布景和谍战的紧张悬念,再现了为民族解放事业壮烈牺牲的、可歌可泣的英雄形象。

宁波张困斋也是主人公的原型

近年,据相关研究,《永不消逝的电波》的主人公“李侠”的原型,除了李白,还有来自宁波的张困斋,他与李白、秦鸿钧曾是中国共产党上海地下组织秘密电台的“三杰”。

张困斋又名昆者,1914年出生在镇海江南衙前康乐桥一个职工家庭里。父亲早年病故,母亲靠着祖辈的财产抚养几个孩子。1926年,一家人搬到镇海城关东河塘居住,随后小学毕业的张困斋直接考入镇海县立中学读书,也就是今天的镇海中学。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大革命风暴席卷全国。1926年底,镇海县成立了中国共产党镇海独立支部,几位领导人多在镇海中学担任教师。柔石(赵平复)也在该校任教务主任。张困斋在校期间受到这些进步老师的熏陶和革命的启蒙教育。年少的他从看小说转向阅读革命理论书籍,并萌生要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而奋斗的想法。

中学毕业后,张困斋到上海谋生,在一家私人银行里当小职员。1931年“九一八”,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在亲历了种种历史事件后,这位20岁出头的年轻人开始积极投身抗日爱国运动。

1937年10月,张困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随后进入江南敌后抗日根据地,搞武装游击的同时还负责编印《江南》刊物,鼓舞上前线的战士。抗战胜利后,这位年轻党员又回到上海继续在今延安中路916号,以开“丰记米号”为掩护,从事党的地下电台工作,是负责人之一。

被杀害时离上海解放只剩下十几天

当时秘密电台的报务员是秦鸿钧,但张困斋也学习了无线电通信技术。因为大量的情报要从这条红色通讯线路上传递,张困斋和秦鸿钧经常从深夜工作到黎明,没有休息时间。他们在极其险恶的环境下托起了永不消逝的红色电波,出色完成了党组织交给他们的任务。

1949年3月17日深夜,临近上海解放的前夕,国民党特务用仪器测定了秘密电台的位置,包围了打浦桥新新里秦鸿钧的家。

资料记载,当时秦鸿钧发出最后一串电波后,将机器藏起来,翻身从阁楼爬上屋顶想突围。可惜正值阴雨,屋顶瓦片又长了青苔,脚底一滑被蜂拥而上的特务抓住。两天以后,张困斋按约定时间正想敲秦家大门,发现情况不对转身走进弄堂口,也被两边的特务抓住无法脱身。

在监狱里,张困斋遭到了酷刑拷打,两条腿被老虎凳折断,肺部被辣椒水灌得咳血不止,但他始终坚贞不屈,保守秘密,给其他同志安全转移赢得了时间。

黎明前是最黑暗的时候。1949年5月7日晚,国民党特务把张困斋等12位同志推上囚车,开往浦东,在那里把他们杀害。这时离上海解放只剩下短短十几天。

作为一部“今天的80后关注20世纪的同龄人,通过创作演出感染当下的青年人”的作品,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主创通过一次次查阅革命先辈们珍贵的历史资料、一次次赴上海红色教育场馆采风,构思作品,终于成就这部舞台佳作。

记者 顾嘉懿 通讯员 毕晓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