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上午,我会雷打不动、习惯性地坐在小区的“众乐亭”,悠闲地翻阅晚报,这是我一天中最快乐、最充实的时刻。常常有人停下脚步好奇地问我,年近九十的你不用戴老花镜看报纸?看得清楚吗?
是的,电视、手机上的内容,我都用耳朵听,唯独报纸得一行行、一句句地慢慢品,如同每天喝茶、品茶。那淡淡的墨香,不仅是我了解世界的窗口,更是我的良师益友。从国家大事、方针政策,到甬城百姓的柴米油盐、衣食住行,总是冒着热气,让我畅游于新闻的世界、知识的殿堂……一晃已是三十载。
除了阅读,我还常参与晚报的互动,她就像一位没有门牌号的邻居。晚报的记者编辑换了一茬又一茬,虽未曾谋面,却在这份报纸上打过一次次的照面。无论是过去的王景波、俞素梅、郑怡,还是现在的边城雨、楼世宇、徐杰等,经过晚报多年的熏陶,我对这些名字如数家珍。他们的文章,精读、重读,每次都会有收获。
我的青少年时期是在旧社会度过的,因时局动荡、家境贫寒,我没上过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上免费的扫盲班,读读停停,学习了一点文化,让我脱离了目不识丁的苦海。因信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格言,让我情有“读”钟,养成了阅读的好习惯,也常常被文字打动,有了一些自己的感想,于是,我有了动笔写作的冲动。从零起步,慢慢记录,每天百来字,串珠成链,然后学着投稿,没想到,有几篇被刊用了,喜不自胜的同时,亲朋好友也投来羡慕乃至敬佩的眼光。
2010年,我参加了晚报的“发现晚霞之美”、寻找“十大年轻态老人”活动,在庆安会馆戏台上展示了我的女红非遗——虎头鞋、猪头鞋、三寸金莲和传统五彩缤纷的香囊而获得“最巧手老人”称号。对传统技艺的极致追求加上晚报的鼓励,让我在赋能新时尚的同时,也有了“名扬四海”的感受,各地许多人纷纷前来“索取”我的女红作品。为此,我一针一线、精心缝制,常常忙到深夜,绣上吉祥的图案:喜鹊、苹果等,免费将爱心传递到千里之外。每完成一件带有手作温度的工艺品,成就感便如潮水般涌来,这不仅为社会奉献了爱心,更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孩子们常劝我,妈妈您已近九旬,不要太劳累。但是,“人闲懒,车闲散,忙人最快活”是我的生活观,人生能有几回搏,为娘虽老,仍自强不息!
在《宁波晚报》的陪伴下,在我的影响下,家人们早都成了晚报的忠实读者与粉丝,报纸只订晚报。即使工作再忙再累,也都要每天抽出一些时间看书读报,让精神家园始终丰富、充实。因为,在我眼里,晚报是一张用文字记录宁波的“城市日记与档案”,她用最有温度、最具宁波特色、最贴近生活的话语,诉说着千年甬城的烟火气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