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被雨水浸湿的作业本,曾经摆在胡言芬家厨房的旧木板上。那是她儿子唯一的学习空间。命运的连续重击让这位象山母亲的生活陷入灰暗,直到志愿者敲开了她的门。
13年后的今天,胡言芬熟练地整理着爱心物资。她不仅有了稳定的工作,更从受助者变成了助人者,成了公益队伍里的“老骨干”。
这个故事,是宁波“暖暖”系列的开始,却不是终点。
据宁波网10月28日报道,首批宁波市助力共同富裕公共服务“七优享”志愿品牌工程入选项目日前发布,“暖暖”系列三个全新子项目正式亮相。这标志着“暖暖”系列从“一间小屋”的点上突破,迈向对接公共服务“七优享”、实现全域“精准滴灌”的新阶段。
从改造一间小屋起步,如今“暖暖”已发展成覆盖医疗、就业、公共空间等多领域的服务矩阵。它不再只是修补漏雨的屋顶,而是在构建一个城市的温暖生态。
温暖如何从“点”扩散到“面”?答案藏在三个转变里。
第一个转变,是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的升级。
在鄞州区,二胎宝妈张月平曾经困于“带娃难出家门”。如今,她在社区共享厨房里,凭一手好手艺将肉包、麦饺筒做成爆款。从“共富主理人”成长为“社区发展合伙人”,她的故事被居民们称为“家门口的创业奇迹”。
这不是个例。“暖暖的就业”通过微信小程序,已帮助3万用户匹配岗位,成功率高达82%。技术让帮扶变得更精准、更高效。
第二个转变,是从“物理空间”到“情感连接”的深化。
宁海的“路廊”,这个承载千年记忆的行人歇脚地,如今焕新成为功能多元的“暖心港湾”。外卖小哥可以在这里取用餐食,居民能参与亲子课堂,有需求者能享受义剪义诊。这里不只是个歇脚的地方,更成了社区情感的连接点。
数据显示,这样的“路廊”已引入42支志愿团队,汇聚在册志愿者逾千名,累计服务超3万小时。温暖在这里流动,情感在这里凝聚。
第三个转变,是从“本地善举”到“区域协同”的跨越。
“暖暖”的温暖没有停留在宁波。项目已延伸至四川凉山州、青海天峻县、新疆库车市等对口支援地区。从东海之滨到西部高原,温暖的接力跨越山海,诠释着“先富带后富”的共富逻辑。
今年,“暖暖的新家”完成改造902户,募集社会资金近1600万元,3943名志愿者投入服务超1.5万人次。
“暖暖的助医”服务1500人次,深度帮扶300户困难家庭,提供陪诊87次、上门喘息服务203次,实现“微心愿”560个。
这些数字背后,是一个个具体的人,一个个重新燃起希望的家庭。
“暖暖”系列的成功,不在于投入多少资金,而在于构建了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运作机制。政府提供场地、社会组织运营、社会力量参与,这三方协力的模式,让温暖得以持续流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