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是第20个世界卒中日,今年的主题是“尽早识别,立刻就医”。
“脑梗俗称中风,因为大脑血管阻塞导致脑缺血,具有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的特点。”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神经内科陈峰副主任医师介绍,在我国,脑卒中的发病率非常高,每12秒就有1人发病,每21秒就有1人因脑卒中死亡,而且呈现明显的年轻化趋势。
一个月工作“连轴转”,28岁程序员突发脑梗
28岁的程序员小林(化名)怎么也没想到自己竟然会脑梗。9月份,小林的一个项目需要赶进度,整整一个月他都处于“连轴转”状态。每天从早上9点直至晚上10点才下班,一直坐在工位上做程序开发,到了饭点,也是点个外卖在工位上匆匆扒拉几口,一天饮水量仅一杯。
国庆前夕,小林在下班路上突然感到头晕目眩。他以为是自己连续工作一个月太累了,强撑着迷迷糊糊回到家后便倒头睡了一天。次日早上,小林才发现自己左边手脚有些麻木,于是向公司请假休息一天。直到当天傍晚,手脚抬不起来了,他才在家人陪同下来到了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神经内科就医。
鉴于一侧肢体麻木无力、头晕的症状,医生高度怀疑是脑梗,医院随即为其开通了脑卒中绿色通道。由于小林已经错过了黄金救治期,无法通过静脉溶栓或动脉取栓开通血管,医生只能通过药物、理疗等方式进行治疗,尽可能恢复小林受损的脑功能。经过精心治疗,他的手脚麻木无力症状得到了部分改善,但还需要进一步康复。
脑梗死患者年轻化比例不断上升
临床上像小林这样的青年脑梗死患者并不少见,40岁以下脑梗死患者已占全部脑梗死患者的10%~20%,且这一比例呈不断上升的趋势。陈峰医生透露:“这些年轻患者中,不少人存在肥胖问题,或本身患有糖尿病、高血压等基础疾病,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像小林一样,长期久坐、缺乏运动、有经常熬夜等不良生活习惯。”
随着秋冬季节来临,脑梗死也进入高发期。陈峰解释,这与气候因素密切相关。一方面,气温骤降会导致人体血管反射性收缩,血压波动幅度增大,对血管壁造成冲击,易诱发血栓脱落。另一方面,秋冬气候干燥,若饮水不足,会使血液黏稠度升高,血流速度减慢,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此外,低温环境下人体心脏负荷加重,也会间接提升脑梗死的发病率。
年轻人预防脑梗死要改变不良生活方式
“脑梗死年轻化,本质上是不良生活方式的年轻化。”陈峰强调,年轻人预防脑梗死,需从改变生活习惯入手。首先要避免久坐,每坐1小时应起身活动5分钟~10分钟,通过简单拉伸或走动等方式促进血液循环;其次要保证充足饮水,每天饮水量需达到1500-2000毫升,少量多次饮用,避免血液黏稠。
“特别要注意规律作息,能不熬夜尽量不熬。”陈峰提醒,此外他建议每周坚持3~5次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每次运动时长不少于30分钟。
“饮食和体重管理同样重要。”陈峰建议,减少烧烤、油炸、甜点等高油、高盐、高糖食物的摄入,将体重指数(BMI)控制在18.5-23.9之间。他还特别提醒,烟草和酒精能直接破坏大脑血管,建议戒烟限酒。
陈峰解释,大脑完全缺血5分钟就会出现不可逆坏死,出现偏瘫等后遗症的概率就会大大提高。脑梗死后6小时内是最佳救治时间窗,此时恢复大脑血供可恢复神经细胞功能,而小林发病后时间拖延,只能药物补救。
陈峰介绍,如果出现下述症状的任何一种,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手脚麻木无力、面部不对称或口角歪斜、说话口齿不清、视力突然模糊或者复视。通讯员 徐晨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