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一冷我这腿就痒得受不了,晚上翻来覆去睡不着,一抓就破,结了痂又痒……”73岁的张大爷(化名)在宁波大学附属人民医院(鄞州人民医院)皮肤科诊室里一边说,一边忍不住又去挠小腿。接诊的谢意杰副主任医师轻轻掀开张大爷的裤腿,只见他双侧小腿皮肤干燥如鱼鳞,布满细小裂纹和红斑,不少地方因反复搔抓已形成血痂、色素沉着,甚至出现轻微渗出。这是典型的“干燥性湿疹”,是秋冬季节老年人皮肤瘙痒最常见的“元凶”。
在详细询问病史后,谢意杰发现,张大爷有每天洗澡的习惯,尤其进入秋冬后,总觉得皮肤瘙痒是“不干净”所致,于是洗澡更加频繁,还坚持使用沐浴露、用搓澡巾大力搓洗。“越洗越痒,越痒越洗”,竟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
“您这可不是脏,反而是‘太干净’了!”谢意杰解释道,“皮肤表面有一层天然的皮脂膜,就像一层‘保护油’,能锁住水分、抵御外界刺激。但随着年龄增长,皮脂分泌逐渐减少。您每天用热水、沐浴露洗澡,还用力搓,等于把皮肤仅存的保护层彻底破坏,导致水分流失加快,皮肤干裂、发痒,最终发展为湿疹。”
谢意杰介绍,近期皮肤科接诊的瘙痒患者明显增多,60岁以上老年人占七成。不少患者和张大爷一样,误以为勤洗澡能缓解瘙痒,结果适得其反,症状反而加重。
“气温较低时,建议老年人每周洗澡1次-2次,每次不超过10分钟,水温控制在38℃-40℃,避免过热。”谢意杰介绍,尽量少用肥皂、沐浴露,尤其避免碱性强的产品。洗完澡擦干后,趁皮肤微湿时立即涂抹保湿剂,重点加强小腿、前臂等易发部位,可选用尿素乳膏、维生素E乳、硅油霜、护肤甘油等。瘙痒时可用手掌轻拍或冷敷缓解,切勿用力抓挠,以免加重皮肤损伤。穿着柔软透气的纯棉贴身衣物,避免羊毛、化纤材质直接接触皮肤引发刺激;室内可使用加湿器,保持空气湿度在50%-60%为宜,缓解干燥环境对皮肤的影响。
“很多人觉得‘痒’是小事,忍一忍就过去了。但长期搔抓不仅会导致皮肤增厚、色素沉着,还可能引发感染,甚至影响睡眠和生活质量。”谢意杰强调,若瘙痒持续超过1周、严重影响睡眠或皮损不断加重,应及时到正规医院皮肤科就诊,明确病因,规范治疗,切勿自行滥用激素类药膏,以免延误病情或引发副作用。记者 陆麒雯 通讯员 郑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