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来的秋

山间秋意

□卢岳云/文 朱思盼/摄

前几天,同事们还在开玩笑说,今年宁波是一件短袖穿半年,可谁知这几天,好多人直接略过了衬衫,穿上了两用衫御寒。今年宁波入秋比往年要迟半个多月,是名副其实的“迟来的秋”,弄得小区里的“报秋花”——桂花至今还“沉默不语”呢。

以前我傻傻地以为,立秋即进入秋天了。这次仔细了解才发现,原来它只是判断入秋的“传统节气法”而已。现代气象学以“连续5日滑动平均气温小于22.0℃,则以第一个小于22.0℃的日期作为秋季起始日”为标准。应该说,从气象学角度来看,后一种方法比前者更科学精准。在古代,除了用“传统节气法”作为判断入秋的核心标准外,还用物候、天象等观测方法进行辅助判断。如通过观察“立秋”后常见的物候特征,如梧桐叶开始飘落、蝉鸣逐渐减弱、稻谷等农作物开始泛黄……这些现象被视为入秋的“天气预报”。真所谓:“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另外,古人还以北斗七星的“斗柄西指”为秋季到来的标志。

说起立秋,不由得想起老家的“双抢”(即夏收夏种)。那时,总听大人们说,不管有多大的困难,这秧苗必须在立秋前种下,否则就会对秋收造成影响。当时,我也是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记得我读大学时,正值农村分田、包产到户之际,那时父母年岁已高,而书生模样的我帮不上多大的忙,家里10来亩农田的“夏收夏种”,单靠哥嫂他们也来不及收种,故每年立秋前一两日,只好请来一大桌的亲戚帮忙,才勉勉强强地在立秋日把该种的都种下。立秋之所以是夏收夏种的关键节点,后来才明白,这是因为秧苗生长需要累积足够的温度才能抽穗、结果,而立秋后气温逐步下降,若此时才种下秧苗,积温不足会导致其生长缓慢、发育不良,甚至因无法正常成熟而“瘪谷满仓”。一言以蔽之,这是农民“与季节抢农时、与气候抢热量”的长期实践经验总结,而“双抢”中的一个“抢”字也给了我们有力的印证。

其实,迟来的秋,不光是如今才出现,在古代也同样存在。我们可以从古时文人墨客的诗作中读到那时姗姗来迟的秋天。如唐代白居易的《天宫阁秋晴晚望》:“此日风烟好,今秋节候迟。”既表达了诗人对当日秋晴景色的喜爱之情,又体现了其对季节变化的细腻感知。又如宋代李弥逊的《阮郎归(硕人生日)》:“黄花犹未拆霜枝。今年秋较迟。”作者以“菊花尚未开”的具体景象,暗示秋意尚未浓烈,而“今年秋较迟”则直接道出今年秋季到来时间晚于往常的现象,呼应前文的景物描写。另外,这两句词前后呼应,也增添了深秋的寂静之感……

此外,“迟来的秋”也多用来隐喻“美好事物虽晚到,但终究会到来”或带有对“错过最佳时机”的淡淡遗憾。比如,我们在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它可形容“迟来的机会”“迟来的祝福”“迟来的爱”等,既包含对“晚”的感慨,也暗含对“最终抵达”的珍视。迟来的秋,如同人生中晚到却更显珍贵的美好,赋予了季节更多的人文情感。

今年的“秋”姗姗来迟,不是梳妆耽误了时光,而是副热带高压像一个“大暖气盖”般长期笼罩在甬城上空,导致老天“高烧”不退,使得秋天的脚步蹒跚变慢。但“难产”的秋还是来了,它仿佛在告诉你我,“天凉好个秋,趁闲逍遥游。”

2025-10-24 2 2 宁波晚报 content_242058.html 1 3 迟来的秋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