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高效地测报农作物病虫害,是保障粮食安全、推进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近年来,宁波市通过科技赋能和管理优化,持续推进农作物病虫害的数字化、智慧化统防统治工作。截至目前,已为2500余农户和组织提供病虫害预警服务,预测预报准确率保持在95%以上。
查虫用上了AI眼镜、智能瓷盘
前段时间的高温天气,带来了稻飞虱等病虫害高发隐患。为此,全市植保人员近期加强了实地监测工作。
10月20日,宁海县茶院镇下徐村的一处水稻农场迎来了一支植保小分队。植保员戴上AI眼镜,下到稻田开始查虫。只见他用查虫瓷盘采集一批虫子,随后用AI眼镜对着瓷盘扫描识别:“本次共查到27只虫子,其中稻飞虱4只,其余为无害虫……”
“以往查虫需依赖经验丰富的专家,现在有了AI眼镜,新手也能立即下田开展工作,大幅提升了效率。”宁海县农技推广服务中心一位植保员说。
传统查虫方式依赖人工,虫样清点费时费力。而AI眼镜能精准识别和统计害虫,使查虫工作效率提升50%以上。扫描拍摄的虫盘数据还可实时回传后台,为后续分析提供便利。
据了解,宁海县是全市首个试用查虫AI眼镜的地区。今年宁波与国内知名农业科技公司合作,落地试用该设备,成效显著。
除AI眼镜外,宁波近年来推广的稻飞虱智能计数瓷盘也极大提升了监测效率。在奉化万亩方农场,植保员使用装有手柄摄像头的智能瓷盘收集虫样,通过手机小程序即可查看害虫数量、名称及防控建议。
该瓷盘操作简便,一人即可完成,每盘拍照平均仅需10秒,工作效率提升8倍以上,且稳定性良好。目前,该设备已覆盖全市各区(县、市),成为病虫害测报的重要工具。
智慧化赋能,织密病虫害监测网
宁波不断投入数字化、智慧化测报设备,提升病虫害监测的精准性与效率。
“除查虫AI眼镜、智能计数瓷盘外,全市还广泛布设性诱、光诱等测报设备。”宁波市农技推广总站相关负责人介绍,“十四五”以来,全市累计投入620万元推动市级测报点智能化升级,已配备性诱智能监测设备144套、智能虫情测报灯16台,智能监测设备应用规模位居全国前列。
宁波通过强化体系建设,持续织密农作物病虫害监测网络。目前,全市已形成由30个市级测报点、22个智能化监测点和1个数字化平台构成的监测预警体系,覆盖10个区(县、市)的140万亩作物。
为提升测报能力,除了智慧化设备的应用,农技推广部门还推进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完善管理机制。
宁波市农技推广总站构建了省市联网的病虫害测报预警平台,并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同时推动植保机构挂牌、配强人员,现已组建起193人的市县乡三级植保队伍,并创新构建“市县+N”专兼职结合的测报体系,持续通过技术培训推动知识更新。
精准高效防控,保障农业提质增效
通过智能化建设与管理优化,宁波市病虫害预测预报的精准度与时效性显著提升。
今年以来,全市植保部门高效运作,监测数据实时上传至“种粮一件事”应用场景。市县年均发布病虫情报超百期,推送防治预警信息近2万条,为全市2500余个种植户和植保服务组织提供精准服务,短期病虫害预测预报准确率稳定在95%以上。
高效精准的监测预警体系为科学防控提供了有力支撑。“以前全凭经验打药,常在病虫害暴发后才采取措施,效果不理想。现在农业农村部门发布的预警信息越来越精准,给了我们充分的时间准备,防控更有效了,粮食产量和品质都提高了。”奉化区一种粮大户徐师傅笑着说。
据宁波市农技推广总站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全市已指导实施专业化统防统治田地91.35万亩,覆盖率达55.4%,位列全省第三;推动绿色防控111.92万亩,覆盖率达68.7%,为全市粮食大面积单产提升提供了坚实保障。
未来,随着智慧植保体系的持续完善,宁波农业将朝着更绿色、更高效、更可持续的方向稳步迈进,持续筑牢粮食安全的植保防线。
记者 陈善君 通讯员 翟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