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非法“培训贷”陷阱

近日,大学生小陈为了提升就业竞争力,计划报考某高端职业资格证培训课程,该课程学费高达2万元。培训机构工作人员见状,“热心”向其推荐合作的“培训贷”,并宣称该贷款“零首付、分期还、利息低”,还承诺“考试不过可申请免息延期”。在工作人员一番游说下,小陈未仔细阅读合同便签署了协议。然而放款时,对方却以“平台服务费”为由直接扣除2000元,小陈实际到账仅1.8万元。贷款平台却要求其按照2万元本金偿还贷款。

更让小陈始料未及的是,课程进行到一半,他发现培训内容与宣传严重不符,于是提出退学退款。但培训机构以“已签署贷款协议”为由拒绝。同时,贷款平台开始向小陈催款,他这才发现月利息远超当初宣传的标准。小陈无力偿还贷款,平台便趁机诱导他通过“二次分期”延长还款期限,同时叠加“滞纳金”“管理费”等多项费用。短短半年时间,小陈的债务就增至3万元,给他和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压力和精神负担。

小陈的遭遇并非个例,“培训贷”背后隐藏着诸多风险隐患。对于学生等没有稳定收入来源的群体而言,一旦陷入“培训贷”陷阱,面对高额的利息和违约金,很容易陷入“借了还、还了借”的恶性循环,最终债务可能高达初始借款的数倍,不仅会影响个人征信,还会给家庭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

对此,民生银行宁波分行温馨提醒金融消费者,要切实提高风险识别能力,警惕“无抵押、低利息”等虚假宣传。在涉及贷款、培训等事项时,务必保持理性和谨慎,仔细阅读相关合同条款,了解清楚贷款利息、还款方式、违约责任等关键信息,切勿轻易签署协议。同时,不轻易点击不明链接、下载非官方借贷APP,不向陌生账户转账,妥善保护好个人信息和支付密码,从源头上防范“培训贷”陷阱。若不慎陷入非法“培训贷”等借贷纠纷,消费者要保持冷静,第一时间保留好借款合同、转账记录、催收信息等相关证据,及时向家人、学校或相关部门求助,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宁波监管局温馨提醒,金融消费者对任何以培训名义诱导办理贷款、要求预存费用的行为都需高度警惕,对模糊不清的合同条款、强制捆绑的借贷协议要坚决拒绝。

记者 徐文燕

通讯员 刘姬英 赵振炜 徐莹

2025-10-22 2 2 宁波晚报 content_241668.html 1 3 警惕非法“培训贷”陷阱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