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宁波首个聚焦“生命教育”与“向内求索”的沉浸式公益艺术展,“生命的回答——一场向内求索的沉浸式公益艺术展”前天在鼓楼启幕。该展览直面人口老龄化社会议题,探讨“优逝”理念。此次展览由市委社工部、市卫健委、市慈善总会指导,多所高校及专业机构协办,展览将持续至11月2日,全程免费开放。
一个摇篮,六代人的记忆
展览以一条名为“生命线”的通道展开,从摇篮、奶瓶,到日记、钥匙、轮椅,20余件承载岁月印记的实物,静静述说着人生的旅程。
起点处,一方古朴的木质摇篮格外引人注目。这是北仑区红联村的傅国琴特意送来的“传家宝”。
“它摇大了六代人。”73岁的傅国琴奶奶轻抚着摇篮,目光温柔,“从我的爷爷,到我的孙辈,都曾在这里安睡。”
这个承载了一个家族近200年记忆的摇篮,为整个展览定下了温暖的基调——最深刻的生命教育,正藏在最日常的传承里。
一张照片,定格人生瞬间
在“人生瞬间”记忆墙上,一个枕套、一条连衣裙、一串佛珠、一个“多啦A梦”,都定格着生命中那些无法忘怀的瞬间……
在一张“多啦A梦”的照片下,刘女士写下了这样的故事:“疫情期间,我照顾过一位18岁的白血病女孩小怡。她身体瘦小,眼神却清澈坚韧。她把这个模型送给我,说‘让多啦A梦陪你解决问题’。如今它仍在我桌上,时刻提醒我:别怕,保持乐观,去寻找方法。”
她最后写道:“你们来过,被爱着,从未离开。”
一句方言,一座城的乐观底色
展览中,两幅书写着“辣辣弄跌,莫比哈萨”的书法作品,以其独特的笔触吸引观众驻足。
作者在现场分享了他的巧思:“这句话里,藏着我们宁波人的一种乐观豁达,一种‘不管怎样,就这样吧’的积极心态。你们看,我在这几个字的笔画里,还藏了一些笑脸的元素,就是为了直接传达这种情绪——哪怕是不懂中文的外国朋友看了,大概也能心领神会,感受到其中蕴藏的那股子劲儿。”
这句源自市井智慧的方言,仿佛在说:在品味生命的厚重之余,更要带着一份豁达前行。
一场对话,温暖的生命教育
在展览现场,义工与亲历者的分享,让“安宁疗护”这一专业概念变得具体可感。它并非单一的医疗程序,而是一项由多学科团队共同编织起的温柔守护。医生、护士、心理咨询师、志愿者等各方力量协同,旨在为末期患者及其家人提供身体、心理的全面照护,践行着“全人、全家、全程”的理念。
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主任护师、宁波市安宁疗护指导中心办公室主任,宁波市慈善总会如宁所愿义工大队发起人周红娣表示:“我们希望通过艺术的形式,开启一场温暖的社会对话,让更多人深度思考生命的意义,了解安宁疗护。敢于直面生命的终点,从而更懂得‘活在当下’。”
记者 朱佳凯 见习记者 万垂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