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继元
“在末世恐惧的深渊中,凭借极具感染力与远见卓识的创作,重申了艺术的力量。”这是瑞典文学院于当地时间2025年10月9日在首都斯德哥尔摩宣布匈牙利作家克拉斯诺霍尔卡伊·拉斯洛(Krasznahorkai László)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时的颁奖词。
奇妙的结构、独特的语言风格,从来没有这样一本书,翻开之后映入眼帘的就是冗长的句子,一个接一个逗号,长到看不到尽头的段落。文字如海啸般汹涌,人面对未知总是恐惧的,哪怕改编成电影都是7小时的鸿篇巨制,着实提高了阅读门槛让人望而却步。我也不例外,所以我做了懦夫,避其锋芒,没有先去读他的代表作《撒旦探戈》,而是选择了他的短篇集《世界在前进》。打破所有传统、挑战语言极限是这本实验性短篇集的标签。20世纪90年代,拉斯洛曾在纽约公寓暂时借住,这本书里有21个极富想象力又充满哲学意味的故事,讲述那些被推向世界边缘的普通人的人生。
《这就是加加林》是一篇主要由“我”的想法构成的文章,非常典型的意识流作品,思想肆意流淌。加加林,一个熟悉到让我一开始都没有意识到就是进入太空第一人的加加林。全篇仅一个段落,中间来回穿插着当下发生的事情和历史事件,叙述者“我”像个疯子一样,但以他对史实的了解和深刻的思考能看出,这应该是位智者。
叙述人称频繁转换,你我他轮番出现,一会儿是“我”,一会儿是加加林,一会儿是科罗廖夫。叙事背景被放在了地球上和宇宙中,共同点是无穷的孤独。地面上的我无法被周围人理解、被当作病人,是孤独的,即将作为第一个进入太空的加加林也是孤独的。我到处寻找、追问着加加林的故事,试图还原当时发生的一切,却一无所获。
时间和空间是瞬变的,人物和故事像是发生在并行的线上偶有交叉。我与升上太空的加加林有着同样的生存困境和精神危机,咀嚼着生命的虚妄,都是孤独的存在者。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既迷恋宇宙又沉迷酒精的加加林,与此对应的则是“我”执着于“离开地球”——他们都想要逃避现实压迫。加加林进入太空是真实的,但他的生活碎片和内心想法却是虚构的。拉斯洛将真实与虚构揉杂在一起,充斥着逗号的长句子压迫着读者的神经。读者稍不留神便无法分辨谁是思想的拥有者,所以只能凝神屏息,步步深入,仿佛身处闷热潮湿的热带雨林,感受着压抑的痛苦,每一次的呼吸都变得小心翼翼,浅层次的呼吸又反过来让肉体与精神都被窒息感包裹着。
一气呵成啃完全篇。在文章的最后,终于迎来了三个句号,也迎来了死亡——“把笔记本交给伊什特万,我要打开六楼的这扇窗户,站上窗台,对着窗外,迈开腿,因为任何无法上升的东西注定会坠落。时机已到。从六楼直抵天堂。”
拉斯洛的文字从不是轻快的风,而是带着铅般重量的雨,一下下砸在“人类精神困境” 这个坚硬又脆弱的主题上。他笔下的主人公,把六楼的窗台当作与世界告别的站台,将坠落解读为“抵达天堂”,这看似决绝的选择背后,藏着的不是对死亡的向往,而是对生存痛苦的极致反抗。
凡人终究没有办法轻易理解,竟然有人愿意主动迎向死亡。我们总在惯性里默认“活着”是无需论证的前提,却常常忽略那些被困境裹挟的灵魂,正在无人看见的角落与绝望中拉扯。拉斯洛写下这个结局,是用一种近乎残酷的真实,撕开了现代社会里被光鲜掩盖的精神褶皱——他想让我们看见,那些看似“突然”的坠落,其实是无数个“无法上升”的日夜累积的结果。
但也正因为这份 “看见”,我们更该明白:小说里的“坠落”是文学对困境的极致表达,却不该成为现实里的选择。主人公口中的“天堂”,终究是对痛苦的逃避,而非真正的救赎。现实中的每一个“今天”,或许都有难以承受的重量,但也藏着未被发现的微光——可能是清晨窗台的一缕阳光,是朋友递来的一杯热茶,是某个瞬间突然想起的、还没完成的小事。这些细碎的瞬间,或许不足以立刻驱散困境,却能证明“活着” 本身就拥有无限可能:困境不是永恒的,痛苦也不是无法消解的,而只有活着,才有机会等到“上升”的时刻,才有机会亲手改写自己的命运。
也许因为匈牙利是中欧大陆上的“兵家必争之地”,也许因为匈牙利是少数和亚洲一样是姓在前而名在后的欧洲国家,真正匈牙利语的作家名字应该是“克拉斯诺霍尔卡伊·拉斯洛”。也许因为上世纪90年代,拉斯洛曾经在中国旅行,喜爱《道德经》也崇拜李白,给自己取名为“好丘”——拉斯洛的作品隐隐透露出老庄哲学的味道。
“从现实土壤提升至诗意高度。”这是多位中国作家对克拉斯诺霍尔卡伊·拉斯洛作品的评价,虽然阅读门槛高,但“动人心弦”。这是世界最原始的模样,在历经苦难之后,一切尘归尘、土归土。好的文章足以支撑读者突破万难读下去。作家对自己的作品是认真而苛刻的,拉斯洛认为他之后的作品都是出于对《撒旦探戈》不满意的改进版。他曾在写《撒旦探戈》时因为不满意,把书稿投入火炉,片刻之后又因改变想法,把手伸进火炉抢救出书稿,造成右臂大面积烧伤。在这个浮躁的时代,一直执着于修改一部作品的作家如凤毛麟角。诺贝尔文学奖在号召我们返璞归真,让我们潜下心来读《世界在前进》和《撒旦探戈》,思考生命存在的真正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