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陌生人到一家人,“晚报来敲门”志愿者:

“被信任、被需要的感觉,比啥都快乐”

龚胜娥(右)送报时贴着耳朵跟老人说话。

凌雪芳(穿黑色衣服者)救助老人。

“康美姐,报纸来了!”

“小龚!来来来,这个好玩,你拿着!”

10月17日一早,“晚报来敲门”志愿者龚胜娥,如往常一样,带着当天的晚报来到八旬老人徐康美家里。今年6月,宁波市慈善总会与宁波晚报联合发起的“晚报来敲门”慈善公益项目在海曙区望春街道春城社区温暖落地,49位独居高龄老人每日收获一份免费的《宁波晚报》,还有一份沉甸甸的关怀。

志愿者龚胜娥对接了其中的6位老人,在春城社区,像她这样每天为老人送报的志愿者还有12位。不论刮风下雨,每天上午他们都会敲响老人的家门。有的小区没有电梯,天热时送报往往会汗湿衣衫,然而他们都说:“不觉得辛苦,这是在做让自己快乐的好事。”

1

从陌生人到一家人

送报还有长辈“宠”

龚胜娥每次到徐康美家,都免不了一番“拉扯”。徐康美是小区里有名的“串珠奶奶”,做的手工串珠摆满了整个房间,在社区里,还有她的手工艺品展览。龚胜娥到她家送报,她就送龚胜娥各种各样的“新花样”串珠。“康美姐太热情了,把我当晚辈‘宠’。头一个星期每天送,后来我钥匙串都挂满了,外孙女那也送了好几个,可不能再收了。”龚胜娥告诉记者。

当天,徐康美家里来了几位做串珠的朋友,大家坐在餐桌上安静地做着串珠,而当龚胜娥送报时,徐康美赶忙站起来拉着龚胜娥进了家门,并向大家介绍:“这是小龚,每天给我送报纸。她人太好嘞,有时候知道我没吃早饭,还特意去小区外面给我买吃的。”龚胜娥赶紧摆了摆手:“康美姐,别夸我了,我那是顺路的。”

有时候,徐康美早上起来就沉迷做串珠,早饭也忘了吃,龚胜娥在一次送报的时候发现了老人的这个“坏习惯”,见面时就常常问一嘴是否吃了早饭,怕老人不好意思,她总是会跟一句:“我正要出去买菜,等会顺便帮你带早饭,怎么样?”这样,老人才会答应龚胜娥给她带早饭。现在龚胜娥一周大概会帮老人带两三次早饭。

当天临走时,徐康美老人又拿出了一堆新做出来的“小猫”串珠,想塞给龚胜娥,龚胜娥连连摆手推辞,“逃”一般前往下一户老人家里。

别看现在两人的相处模式像是一家人,其实在送报上门的第一天,徐康美还曾误以为龚胜娥是坏人,不愿给她开门。而如今,两人早没了当初的生分,“从最开始隔着门的防备,到现在像家人一样互相惦记,这种被信任、被需要的感觉,比啥都快乐。”龚胜娥笑着说。

2

路遇急事伸援手

送报时“顺手”救了个人

送报的日常里,温馨的小事能讲很多。对77岁的志愿者凌雪芳来说,她还遇到了一件救人的大事。

就在今年夏天,凌雪芳如往常一样送报。在路上,她看见了一位老人重重摔倒,当场意识模糊。凌雪芳立即大声向四周呼救,还电话叫来了社工。经过社工评估老人的状况后,大家忙把老人从滚烫的地上搀扶起来,扶到边上的长椅坐下,一边摇扇帮他散热,一边端来茶水。短暂休息后,老人恢复意识,勉强说出自己住在312室。

老人们都喜欢凑在自家楼下唠嗑,而因为送报的原因,凌雪芳经常在小区中走动,所以她知晓老人所住的楼栋,一听老人说出自家门牌号,她就马不停蹄地奔向老人家里寻找老人的家人。

然而,老人家中并无人回应,越来越响的敲门声,引来了对门邻居的注意。邻居告诉凌雪芳,这家老人的妻子方阿姨听力不好,声音敲轻了听不到。于是两人一边按门铃,一边敲门,还大声呼喊,这才拍开了方阿姨的门。方阿姨赶到现场时,老人的状态已经好转。在众人的搀扶、护送下,老人回了家。

幸亏发现得及时,老人没有因为气温的原因导致情况恶化,伤口也恢复良好。方阿姨对凌雪芳非常感激,现在见了面,还不忘拉着她的手道谢:“如果没有你,真不知道会怎么样呢。”

虽然获救老人并不是“晚报来敲门”的送报对象,但是在凌雪芳看来,不管是不是项目里要对接的老人,只要遇上了难处,搭把手都是应该的。“今天的老人就是明天的我,今年我77岁,有能力帮就要帮。”她说,“送报本就是件快乐的事,路上多帮一个人,这份快乐又多了一重。”

3

将近50年的老交情

“晚报来敲门”帮忙续上了

从6月到10月,虽然“晚报来敲门”落地春城社区只有不到5个月时间,但是志愿者与老人们的温情故事有满满一箩筐。

志愿者郑素敏今年74岁,“晚报来敲门”项目开始后,她就报名加入了志愿者队伍。让她没想到的是,自己负责的两户老人,其中有一户居然是她的老相识。老人陆翠英今年89岁,曾经是五江口村的妇女主任,而郑素敏恰好是嫁到五江口村的媳妇。

“我25岁嫁进来的时候,就认识她咧!我儿子满月的时候,她家人还来我家喝过酒!”郑素敏告诉记者。

1999年,郑素敏的儿子当兵归来,还是陆翠英给牵的线,找的对象。后来,村里拆迁,二人都分到了望童北苑小区。“我住在隔壁小区,进她们小区还要扫脸,所以就去得少了。”郑素敏说。

今年6月,第一次收到任务,郑素敏惊喜地告诉社工:“陆翠英是我阿婶,我认识的!”从那天起,郑素敏和陆翠英又续上了缘分。只要天气好,郑素敏一大早取了报纸,就到河边等待散步归来的老人,然后陪着老人再一起散会步,随后,将老人送到家里,并把报纸留下。为了方便进小区,郑素敏还进行了登记,现在进门保安也不会拦了。

像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今年67岁的叶亚琴,是接受采访的几位志愿者中最年轻的一位。84岁的陆阿姨喜欢下楼散步,叶亚琴就陪着她走。90岁的梁阿姨偶尔上午要打盹,但知道送报员要来,就会给她留一扇门。到了天气炎热时,梁阿姨看她送报大汗淋漓,就让她别上楼了,插在门口信箱就行,叶亚琴还是执意送上楼,只是怕吵醒老人,就默默插在纱门外……和老人们的故事,她一一细数,暖了听者的心。

“晚报来敲门”敲开的不只是独居老人的家门,更是人与人之间的心房。送报阿姐们用脚步丈量温情,用日常续写缘分,让一份报纸变成了连接温暖的纽带,也让“做快乐的好事”这句简单的话,有了最动人的模样。记者 王昱汀 通讯员 陈洁 陈蝶尔

2025-10-18 从陌生人到一家人,“晚报来敲门”志愿者: 2 2 宁波晚报 content_241202.html 1 3 “被信任、被需要的感觉,比啥都快乐”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