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创新高!这家医院“跑出”科研加速度

周洋博士正在进行实验研究。

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占地近10万平方米的科研综合大楼。

不久前,202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榜单揭晓: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表现突出,在立项数量和资助总额上创下了历史新高,标志着该院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上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

临床研究是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近年来,李惠利医院高度关注科研相关工作,一方面积极孕育科技创新的“种子”,另一方面探索管理创新、模式创新,丰厚支撑创新的“土壤”,科研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1

4次申报终于“上岸”

越挫越勇是“惠利人”的特质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被视为衡量医院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今年,李惠利医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共获资助项目7项,迎来历史性突破!成绩的背后,是医院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开展有组织科研的集中体现,更是临床医生和科研人员携手从临床中发现关键问题开展研究,从中找到诊疗的创新手段,最终让患者受益的根本追求。

医院大力引进和培育高层次科研人才,周洋博士就是其中一位。她在临床交流中发现,晚期肺癌患者容易出现脑转移,但现有的各种治疗手段十分有限。

她不断改进、完善,尤其是在医院科研综合大楼质谱代谢实验室精准医学中心投入使用后,更完善的实验平台、更领先的设备让她的研究有了突破性成果。她和团队发现,肺癌脑转移患者某项指标出现高表达时,放疗效果就会大打折扣,这个阶段性胜利为提高肺癌脑转移患者放疗敏感性提供了新依据。

事实上,这是周洋在基于此前获批的国自然青年基金研究基础上的第4次申报。“失败不可避免,但‘惠利人’身上对医学研究的热爱和解决科学问题的执着,才让我始终保持信心,最终成功申请到了2025年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在她的身上,李惠利医院科研人滴水穿石的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

2

90后科研人“挑大梁” 和前辈们共同推进医学进步

按照规定,年龄不到35岁的项目申报者,可申报国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这个项目的设立正是旨在鼓励更多年轻人做科研。李惠利医院今年获得了5项国自然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青年科研人才表现抢眼,成为创新生力军。

年仅31岁的安宁是在产假期间得知这个好消息,同事开玩笑说“申报书就是宝宝最好的胎教。”她的整个孕期都在积极“备战”项目申报,只要一投入项目,孕期的各种不适都被她抛在脑后,这份热情的背后则源于她对一种细胞生长因子的深度探索。

“我主要从事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18的研究,我在研究中发现其在心脏疾病中具有重要调控功能,这一结果为糖尿病心肌病的新型治疗策略带来希望。”作为医院七个立项项目中唯一的硕士申报人,安宁坦言自己靠的就是“死磕到底”的决心和医院为申报工作提供的便利,从组织动员、专家辅导、形式审查到全流程服务,才让她的科研工作获得历史性成果。

何安东是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国青”获得者,他大胆挑战“瓶颈”,在肺纤维化治疗中寻得了靶向疗法的新希望。这一探索与科室作为浙江省肺动脉高压小而强临床创新团队的技术优势形成深度联动,为研究肺血管重塑与间质纤维化的交互机制提供了独特视角。

33岁的博士后左继洋2年前入职享有市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省市共建重点学科、市高端团队等多个平台荣誉的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攻中耳炎患者的听觉保护。他通过延长噬菌体在耳部的滞留时间,提升其抗菌效果,从而有效保护听觉功能。“我们学科拥有宁波市A类重点实验室,全程给予我极大的支持,才让我的科研工作获得了巨大突破。”

该院检验科的冯旭东是幸运的。作为“国青”获得者,他在研究免疫调控机制中发现了治疗急性肝衰竭的新思路,首次申报就获得了认可,这份耀眼的成绩也离不开所在学科作为浙江省临床检验中心示范实验室提供的专业保障。“虽然我们的科研工作看起来比较枯燥,也不会马上就能看到成果,但我们青年一辈科研工作者要利用好这些前沿设备,和前辈们共同推进医学发展的进步。”冯旭东说。

3

依托科研创新“孵化器” 揪出“肿瘤警察”对抗晚期癌症

对于医院来讲,创新平台载体是实现科研提升、技术突破的“基石”,也是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底座”。李惠利医院大力推进创新平台建设,加快推动创新要素、资源集聚。2020年,李惠利医院牵头成立宁波市医工融合创新研究院。作为医院内部科技创新的核心实体,研究院通过跨学科合作,构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为医院科研水平的持续提升注入了不竭动力。

借助宁波市医工融合创新研究院这一开放平台,医院加强对外交流,在思维碰撞中不断激发科研创新火花。该研究院副院长郭菲在一次对外交流中,得知一款抗感染新药具有抑制硒蛋白H的作用,而硒蛋白H则与肿瘤细胞的增殖、侵袭密切相关。基于这一线索,郭菲研究团队展开了近2年的系统研究,最终有了关键突破。“正是依托宁波市医工融合创新研究院整合的跨学科资源、搭建的对外交流桥梁与提供的科研支撑体系,我们团队才得以突破瓶颈,让这一兼具理论价值与应用前景的研究成果落地,也充分印证了创新平台对科研突破的核心助推作用。”郭菲坦言。

目前,李惠利医院已构建“一院两库四中心X平台”的创新平台体系,独栋科研大楼近10万平方米,科研设备投入超8000万元。以向研究型医院转型为导向,积极推进高能级科创平台创建,先后获批3个宁波市临床医学研究中心、2个宁波市A类重点实验室、首批宁波市概念验证中心、首批宁波市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专项试点单位,又成功获批浙江省工程研究中心,标志着医院科创平台建设正式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为医学创新工作提供有力支撑与保障。

4

鼓励科研强化创新 深入推进研究型医院建设

翻开医院科研创新的答卷,亮点纷呈、成绩斐然:近年来,医院获批纵向科研项目近500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1项,省自然科学基金、省“尖兵”“领雁”研发攻关计划等省部级项目37项,市厅级项目40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1751篇,SCI 902篇,其中一区TOP期刊34篇;授权各类专利成果468项,转化22项,金额约750余万元;获市科技进步奖10项。医院年度研发费用超1亿元,与哈佛大学医学院、美国国立卫生院等国内外高校院所保持密切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在临床研究方面,去年以来医院牵头或参与多中心临床研究项目465项,临床研究经费近1亿元,项目开展稳中有进。

“积极建设研究型医院,是医院向更高层次发展的战略选择。”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党委书记柯春海表示,下一步,医院将继续面向人民生命健康需求,提升医院科技创新能力,持续优化创新环境,加大引人育人力度,引领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砥砺前行。

记者 陆麒雯

2025-10-17 2 2 宁波晚报 content_241019.html 1 3 再创新高!这家医院“跑出”科研加速度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