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15年是一个“公益范本”

三江热议

孙维国

10月13日下午,在丽水市莲都区金逸大家影城的放映厅里,38名视障人士“看”完了电影《中国机长》。而这份让他们身临其境的观影体验,由来自宁波的公益达人朱莹和她带领的“光影心播客”团队带来——这是他们首次跨城尝试,将成熟的“光明影院”无障碍观影模式,从宁波辐射至丽水。

10月15日《宁波晚报》

朱莹投身公益事业已有15年,令人感动,更让人敬佩。坚持是一种微小而持久的力量。一个人、一个团队在街角社区里年复一年的善行,看似只是温暖了若干人,却往往在不经意间重塑了公共生活的底色。把目光放在那些长期投身公益事业的个体身上,我们可以看到社会信任的生成、公共服务的补位、制度创新的萌发以及公民素养的提升。比如,坚持15年做公益的朱莹,就是一个照亮他人、润泽社会的“公益范本”。

个体的持续投入像桥梁一样,把孤立的好心人连成网络,让更多资源协同联动,志愿者、场地、专业技能、爱心捐助等得以聚合。长期可见的善行,会吸引更多人加入,形成爱心善举的“滚雪球”效应,从而把个体的慈善行为转化为广泛的社会参与模式。这一点,在朱莹15年公益之路上得到了充分体现。

更深层面看,个体坚守公益是制度创新的重要“试验田”。许多有效的公共服务并非一开始就由政府设计,而是源自基层实践的探索。长期从事某项公益事业的人,把第一线的经验、问题与解决方案呈现出来,成了公共政策改进的活样本。政府若能主动接纳这些经验,通过资源支持、法律认定、合作机制,将成熟的民间模式纳入公共体系,就能实现“民间创新到公共承接再到规模化推广”的良性循环。

一个人做一次公益不难,长期坚持做公益不易。正因此,社会应为个体坚持公益提供更有力的制度保障。具体而言,一要加强对民间组织的能力建设与正规化支持,提供相关培训、法律服务等;二要完善志愿服务的职业保护与激励机制,保障志愿者权益、减轻运营负担;三要建立政府与民间的协同治理平台,让草根实践能更快被采纳并放大作用;四要提升公众对公益职业化的理解,鼓励媒体和教育将长期坚守的价值纳入公共话语。

像朱莹一样长期坚持做公益的个体还有很多,那些年复一年的付出,不但照亮、温暖了他人,也为社会持续注入正能量。尊重并支持个体的长期公益行为,既是在尊重人、激励人的良善,更是在塑造一个城市的文明品质和精神厚度。

2025-10-16 三江热议 2 2 宁波晚报 content_240449.html 1 3 坚持15年是一个“公益范本”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