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余斤新米赠高龄老人

社区“以老助老”有了新方式

低龄老人在稻田里割稻。通讯员供图

金秋时节,宁波市鄞州区下应街道景湖社区外的义田稻浪翻滚,空气中弥漫着新米的清香。近日,社区组织6位低龄老人走进田里,以一场沉浸式的割稻劳作,让他们在泥土与稻穗间感受丰收。

据悉,这片稻田,是6月初芒种时节种下的。平均年龄65岁的低龄老人化身慈善义工,在义田上完成了插秧劳作,现如今到了丰收的季节,义工们再次俯下身,用双手触摸土地的温度,感受汗水浇灌出的收获喜悦。

75岁的陆英台是其中一员,她左手握住一束稻穗,脸上满是欣慰:“你看这稻穗,颗粒多饱满,和当年自家种的没什么区别。”景湖义田每亩产量约1500斤,这些由义工们收割的稻谷,将在包装好后送给社区内的高龄老人。

作为拆迁安置小区,景湖社区面临助老服务的双重困境。一方面,身体健康的低龄老人拥有丰富的农耕经验,渴望发挥余热、服务社区,却缺少平台;另一方面,高龄老人需要关怀,但又排斥“施舍感”。在此背景下,“景湖义田”项目应运而生。“这不仅是块田,更是社区‘以老助老、以田养善、以劳传慈’的慈善载体。”下应街道景湖社区党支部书记张秋波介绍,“由社区提供土地与基础保障,低龄老人出力耕种,收成悉数赠予高龄老人,让两代银发群体彼此温暖。”

为了让义田能有更好的收成,早在义田开垦之初,社区居民便自发组织成立了“义田议事会”。大家定期聚在一起,围绕义田的种植规划展开讨论——从协商施肥到灌溉的具体时间,每一项决策都凝聚着众人的智慧。

议事会还从传统中汲取灵感,将清代义田“以田养善、互助共济”的慈善智慧,与现代社区生活特点相结合,创新提出了“劳动积分制”,形成了一套贴合当下生活节奏的量化激励规则。社区义工每次到义田施肥、灌溉、收割积2分,担任配送志愿者积5分。义工凭不同的积分额度就能兑换不同物品。这种“劳动—积分—资源获取”的闭环机制,不仅激发了居民参与义田建设的热情,更让互助精神在社区中落地生根。

记者 王悦宁

通讯员 张梓萌 潘楹 曹瑛瑛

2025-10-16 社区“以老助老”有了新方式 2 2 宁波晚报 content_240439.html 1 3 千余斤新米赠高龄老人 /enpproperty-->